马铃薯茎基腐病
日期:2016-03-24
英文名 Potato Rhizoctonia rot
异名 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病
简介 马铃薯茎基腐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各地均有分布,发生普遍。发病率5%~10%,严重发病率可达到20%以上,常造成缺苗断垄,影响生产。
为害症状
[为 害症状]主要为害幼芽、茎基部及块茎。幼芽发病,出苗前种薯腐烂形成芽腐,造成缺苗。出土后发病,初植株下部叶子发黄,茎基形成褐色凹陷斑,大小 1~6cm。病斑上或茎基部常覆有紫色菌丝层,有时茎基部及块茎生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块状或片状,散生或聚生的菌核;轻病株症状不明显,重病株可形成立 枯或顶部萎蔫,或叶片卷曲以及茎叶纹枯、坏死等,还导致严重减产和品质变劣以及马铃薯贮藏期腐烂。
病原物
[病原]病原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侵染循环
[侵染](1)越冬。病原以病薯上的或留在土壤中的菌核越冬。带病种薯是第2年初侵染源,也是远距离传播主要途径。(2)侵染。病菌在田间由雨水、灌溉水、带菌农具、堆肥传播,形成反复侵染。菌丝生长最低4℃,最高32~33℃,最适23℃,菌核形成适温23~28℃。
发生因素
[发生规律](1)环境因素。该病发生与春寒及潮湿条件有关,播种早,或播后土温较低发病重。(2)栽培因素:苗床或棚室温度高,土壤水分多,施用未腐熟肥料,以及通风不良、光线不足,最易发病,并造成流行。
防治方法
[防治](1)种子消毒。选用无病种薯。播种前用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10分钟。或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浸种10分钟。(2)农业防治:生长期加强管理,增施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播种时地温不低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