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有新进展
日期:11-28-2013
近年来,农作物病虫害抗药性逐渐加重,给病虫害防控带来严重挑战,如何治理抗药性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药械处处长邵振润表示,农技中心非常重视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截至目前,已组织河北、江苏、河南、广东等16个省(区)80个抗药性监测点,分别对稻飞虱、二化螟、棉铃虫、小菜蛾等10多种重大病虫对30多种田间常用药剂开展了抗药性监测,并发布抗药性监测公报,指导各地科学用药开展防治,农技中心结合地方植保专家建议,要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避免连续、单一用药。
近年来,各地各作物的抗性问题频发。首先是水稻褐飞虱、二化螟抗药性快速上升。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已产生高水平抗性,对噻嗪酮、吡蚜酮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噻虫嗪处于中等水平抗性。二化螟种群对杀虫剂抗性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其中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大部分地区供试种群对三唑磷、毒死蜱等有机磷类药剂已普遍产生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其次,棉铃虫、棉蚜的抗药性也持续偏高。棉铃虫种群对功夫菊酯已产生中等水平以上抗性,对辛硫磷产生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棉蚜种群对吡虫啉、啶虫脒、高效氯氰菊酯、丁硫克百威均处于高水平抗性,有些地区抗性倍数达到了数千倍以上;对氧化乐果处于中等水平抗性。还有就是小菜蛾的抗药性令人堪忧。广东、海南、云南部分地区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已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浙江、湖北、湖南、广东部分地区小菜蛾种群对多杀菌素、溴虫腈、茚虫威处于中等水平抗性。
根据此结果,农技中心结合地方植保专家建议,要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避免连续、单一用药。要严格限制噻嗪酮、吡蚜酮、噻虫嗪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次数,在广东、云南、海南等地区每季蔬菜每类农药使用次数不超过1次;暂停使用吡虫啉防治褐飞虱,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防治小菜蛾。
邵振润处长说,全国农技中心在江苏、安徽、湖北、广东、广西5省(区)建立了水稻主要害虫抗药性治理示范区;在河南、山东2省建立了棉花、小麦主要害虫抗药性治理示范区。通过开展抗药性监测及轮换、交替用药等措施,延缓了害虫抗药性的发展。为加强水稻害虫抗药性治理工作,8月下旬,全国农技中心与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作物害虫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组在江苏省扬州市联合召开水稻害虫抗药性治理技术研讨会。
邵振润处长介绍,今年全国农技中心强化了抗药性监测技术培训,在武汉市举办了水稻害虫抗药性监测技术培训班,来自江苏、安徽、浙江等11个省(区)植保(植检)站及部分地县植保站的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技术人员共50多人参加了本次培训,提高他们的监测技术水平。目前共开展了抗药性监测技术培训班7期,培训技术人员300多人次。
同时,开展了减量用药防控技术示范,分别在江苏、陕西省建立了水稻、果树病虫害农药减量控害技术万亩示范区,优化药剂使用方法,组装和推广成熟的病虫害防控技术,综合利用各种非化学防治手段,形成作物全生育期减量控害技术规程,积极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的环境友好型农药。据初步统计,示范区增加生物农药使用量5%以上,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总量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