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枯功过评说(上)
日期:07-20-2012
本文由作者胡笑形,王焕民授权发布于AgroPages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
要点预览:
一 百草枯的毒性与厄运
二 关注百草枯生产和应用的强势增长
三 我国的种植业为什么需要百草枯?
四 解决百草枯问题的社会责任与协调
一 百草枯的毒性与厄运
在百草枯产品问世后的50多年间,对它毒性的批评和存亡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尽管它的经口致死中量(LD50157毫克/千克)属中等毒性范围,但长期吸入或皮肤接触,会使肺部和气管细胞发生纤维化变异,并危害肝、肾等脏器。更重要的是,20%百草枯制剂口服中毒,目前尚无特效的解毒药物,死亡率高。在自杀案例中,口服百草枯的比重不断攀升,引起了不少国家政府和组织机构的关注。瑞典在1983年、随后奥地利、丹麦、芬兰等5国相继停用百草枯。 2002年马来西亚也加入禁用行列。欧盟在2007年停用百草枯。南美一些国家虽然仍在大量使用百草枯,但也加大了对该产品的关注力度,曾将百草枯列为"恶劣一打"的农用化学品之首。到目前为止,包括美国在内,已有23个国家限制或禁止使用百草枯。显然,百草枯未来的全球市场环境日趋严峻,发展空间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来自国际公约和组织的压力也日渐增大。
上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ICI公司(先正达前身)开始将百草枯推向中国,并于1984年获得临时登记。80年代-90年代末期,我国百草枯制剂的用量逐年增加,每年用量从数百吨增至5000多吨,全部为进口品。由于使用数量有限,1991-2000年间,急救专家的统计分析显示,全国口服百草枯中毒病例累计接近450人。但是,在2001-2004年之后,随着合资和国产百草枯相继投产,用量急剧增长,加上高毒有机磷杀虫剂被禁用,2001-2008年间,口服百草枯中毒病例则飙升至近8000人。近年,口服百草枯中毒者仍在增加,百草枯已超过敌敌畏和乐果,成为国内口服农药自杀者使用最多的产品。
口服百草枯中毒者中,农村妇女占63%以上,甚至青年和中学生服百草枯自杀的事例也屡有发生,因而引起社会和媒体的高度重视。鉴于无特效药医治,一些医生和专家要求停止或限制使用百草枯的呼吁屡现媒体,百草枯的口服毒性问题似乎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对此,一些管理人员在不同场合也流露出停用百草枯的打算。百草枯可谓厄运连连,命悬一线。
对此需要强调说明的是:
其一,在百草枯中毒病例中,自杀口服者占97.69%、误服者占1.37%,即百草枯中毒事故99.06%属非生产性;真正生产性(喷药时)中毒者仅占0.94%。
其二,尽管无特效解毒药,但经医疗部门抢救和综合治疗,百草枯中毒者好转痊愈率为50.32%。
其三,近年全国服百草枯自杀身亡人数,远远低于医疗、医药过敏、汽车等交通等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
面对这一现实,社会舆论仿佛理解和容忍了汽车和医药行业的这种发展过程中伴生的不可避免的过失,几乎无人提出限制或取消汽车生产和医药试验的主张。百草枯的境遇则完全不同,当下成了众矢之的,封杀声不绝于耳,足见在百草枯功过评价上,社会导向和教育还存在着明显的偏废和缺失。
二 关注百草枯生产和应用的强势增长
在评判百草枯口服毒性问题的同时,还应该关注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百草枯一路走过来的50几年,虽然因口服毒性问题饱受争议,但是,它的产量和农业使用量,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却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
2010年,全球百草枯销量超过5万吨(折百阳离子),折合20%水剂约25万吨,在全球120多个国家的100多种作物上得到广泛应用,在除草剂消费量排序中,仅次于草甘膦,名列第二位。
在我国,2001-2011的10年间,百草枯原药(母液,以40%计)的生产量增加了6倍多。目前,我国百草枯原药生产厂家已达34家,产能已超过6万吨/年,加上制剂加工企业已达200多家。此外,从事百草枯以及与其相配套的吡啶碱生产,产业工人已达数万人。百草枯及其上下游产业总投资近百亿元。我国已是百草枯最大的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全球用量的70%产自中国。
近十年来,国内百草枯的使用数量增势突出:
2001-2011年间国内百草枯使用数量 (吨,20%制剂计)
|
年份
|
2001
|
2005
|
2011
|
用量(吨)
|
7800
|
14500
|
45400
|
2011年国内百草枯的使用量是10年前的5.5倍。早在2008年,百草枯在国内的销售金额已接近8亿元,紧随草甘膦、乙草胺之后,是我国农用除草剂中的第3大产品。但就销售金额的年均增长率而言,它是草甘膦的2倍,并高于市场上其他除草剂产品。由此不难看出,百草枯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潜在市场发展空间。
在封杀百草枯的呼声日甚一日的同时,我国的百草枯原药产能由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几十吨,上升到现在的6万多吨;国内制剂用量由数千吨,上升到现在的4万多吨。中国的农药生产和应用为什么会选择百草枯?短短的20几年,为什么会出现百草枯高速发展的奇迹?市场需求的推动固然功不可没,但在市场的背后,驱动需求的深层次原因,在这决定百草枯生死命运的关键时候,尤其值得认真回忆、思考和分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