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山东汇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旭芳在2024年7月召开的中国农药国际市场开拓交流会(CPEW)上所做的报告内容整理。
农药,作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对于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已知的病虫草鼠害种类繁多,已达 2300 多种,倘若没有农药的有效防护,农作物将遭受重创,粮食产量锐减,进而危及国家的粮食根基。我国作为世界上最早使用农药的国家之一,其使用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 5-7 世纪,那时便已有使用家草、盲草、纯碳灰杀虫的记录。
尽管我国农药使用历史久远,但行业的现代化发展起步相对较晚,新中国成立前,农药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品种单一,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农业病虫害防治高度重视,大力投入资源,推动农药行业快速发展。历经多年努力,我国已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农药生产国和出口国,为保障全球粮食供应贡献了重要力量。从早期的高毒农药,到如今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不断涌现,我国农药行业在品种研发、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步,不断适应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一、中国农药发展的曲折征程
(一)起步之艰(1949 - 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农药行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彼时,农药被列为战略物资,生产与销售主要由国营单位主导。农业灾害频发,病虫草害肆虐,然而农药品种极为有限,主要集中在有机汞、有机醌、有机氯等类别,像六六六和 DDT 等最初一代的高毒农药成为主打产品。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农药产量偏低,远远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迫切需求,每年因病虫害导致的农作物损失高达 30% 以上。
农民对农药功效的认知近乎迷信,当时的1605对硫磷和1059内吸磷被奉为 ″万能药″ 和 ″巨无霸″。但民众普遍缺乏对农药的科学认知,人畜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这一阶段,农药企业的核心任务是顺应时代需求,全力攻克生产技术难题,扩大产能,以缓解农药短缺的严峻局面。
(二)产能扩张与市场开放(1978 - 1997年)
1978 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农药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市场逐步向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开放,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初期我国农药工业基础仍较为薄弱,年产量约 50 万吨,品种稀少,且高毒高残留农药占比高达 70%,对进口依赖严重。
随着 1983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农业生产积极性大幅提高,对农药的需求也随之猛增,农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这一时期,农药市场结构发生显著变化,80 年代初期有机氯农药占据市场份额的 70%,到了 90 年代,有机磷杀虫剂如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等逐渐取代有机氯农药,成为市场主流,占比达 70% 左右。同时,氨基甲酸、拟驱虫菊酯等新品种也相继投产,丰富了杀虫剂的种类。
国际化工巨头杜邦、陶氏、拜耳等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设立办事处,引入大量优质农药品种,国内有实力、有远见的企业也开始面向国际市场出口产品,我国农药出口在 1994 年首次超过进口。
这一阶段,行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寂静的春天》引入中国,引发了社会对农药负面作用的广泛关注,农产品因六六六和 DDT 农残超标遭遇退货、销毁,损失惨重。1983 年,我国停产六六六和 DDT,有机氯时代宣告落幕。同时,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横行,金坛伪劣农药事件震惊全国,大量手工作坊式的农药厂因缺乏专业知识和规范管理,生产的劣质农药导致大面积农作物受损。这一事件促使国家高度重视农药安全性管理,加速推进农药管理的法制化建设,自 1978 年起,相继颁布了《农药质量管理条例》《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等一系列法律法规,1997 年国务院出台第一部《农药管理条例》,标志着农药行业正式步入法制化轨道。
(三)调整升级的关键期(1997 - 2017年)
随着 1997 年第一部《农药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农药行业的安全管理意识日益增强,法制化管理不断深入,行业发展进入调整升级的关键阶段。此时,农药短缺问题已得到有效缓解,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关注焦点。
在政策引导下,我国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迎来快速发展期。2001 年 4 月,农业部启动 ″无公害食品及行动计划″,加快了高毒农药的淘汰步伐,全面禁止甲胺磷、苯线磷等高毒农药的销售和使用,同时对氧乐果、甲胺磷、氯虫氰等 23 种农药进行使用限制,推动了新农药品种的不断涌现,农药产品结构发生巨大转变。曾经杀虫剂占主导的局面被打破,到 2010 年,杀虫剂占比降至 31.4%,除草剂占比升至 41%,超过杀虫剂,杀菌剂占 7%,高效低毒的烟碱类农药、昆虫生长调节剂和生物农药等得到较快发展。
2001 年中国加入 WTO,为农药行业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我国农药发展步入快车道。2005 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农药生产和出口国,国际上的优质、高效、环保产品涌入国内,既带来了技术创新的压力,也促使国内农药企业不断改进提升,加速仿制过期产品进程,扩大出口规模。
2017 年,堪称中国环保元年,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环保要求从 ″软约束″ 变为 ″硬指标″,排污不达标的企业面临停产整顿乃至关停的困境,这进一步推动农药行业向绿色、环保方向转型。
(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2017年 - 至今)
2017 年以来,环保与安全成为农药行业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行业迈入创新驱动的全新阶段。农药法制化管理持续深化,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十三五″ 农药工业规划为行业发展明确了方向,通过供给侧改革,借鉴跨国巨头经验,打造全产业链农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行业内的兼并重组与资源整合成为大势所趋。
近年来,我国农药行业经历了繁荣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态势。2021 - 2022 年,行业处于繁荣期,但从 2023 年开始进入下行通道,产能过剩、内卷严重,这既是农药行业自身小周期的调整,也受到整个社会经济大周期的影响,形势颇为严峻,短期内不容乐观。
在此背景下,企业纷纷寻求突破。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注重工艺创新,从传统化学合成向生物发酵等新技术拓展,力求降本增效,开发出更多绿色、高效的农药产品;另一方面,积极布局全产业链,整合上下游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力。如一些企业通过收购、合作等方式,拓展生产基地,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从中间体生产到农药成品制造的一体化布局,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努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农药市场现状剖析
(一)供需失衡下的挑战
近年来,全球农药需求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每年约有 3%-5% 的增幅,这为农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撑。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供给端,传统农药品种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随着技术的普及与扩散,众多企业纷纷涌入市场,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超需求增长,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特别是近两年,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使得国际农药市场格局发生变化,印度等国家大力扩张农药产能,凭借其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抢占份额,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农药市场的内卷程度。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农药产品价格不断下探,一些产品甚至陷入非良性的价格战泥潭。如氯虫价值从最初的 240 万暴跌至22 万,草铵膦价格也从 2022 年高峰时的 20 多万降至如今不到5万,印度甚至为此对我国部分农药产品发起反倾销措施,农药行业面临着严峻的供需挑战。
(二)细分赛道的机遇
由于农作物面临的病虫草害种类繁多,在我国就多达 2300 多种,且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植结构、生长环境各异,对农药的需求也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农药行业具有高度的细分特性,形成了众多细分赛道。虽然这些细分赛道的市场体量相对有限,但对于企业而言,却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企业若能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深入了解该领域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作物的生长需求,精准研发针对性的农药产品,并持续优化生产工艺,便有望在细分赛道中实现供需平衡,进而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例如,在一些特定的经济作物种植区,针对其特有的病虫害研发的专用农药,能够有效解决种植户的痛点,获得较高的市场认可度与经济效益。
(三)高门槛与用户黏性
农药行业作为典型的重资产行业,其进入门槛极高。一方面,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农药生产工厂,往往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从土地购置、厂房建设到生产设备采购、环保设施配备,动辄数亿甚至数十亿资金。而且,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企业还需不断追加投入,用于升级自动化、连续化生产反应设备,以满足环保标准。
另一方面,农药产品的研发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涉及化学、生物学、农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技术壁垒高筑。此外,农药行业受到严格的行政监管,从产品研发、登记注册到生产销售,各个环节都需遵循严格的法规标准,办理繁杂的手续,这进一步提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较高的试错成本也使得企业在决策时需慎之又慎,一旦选错产品方向或技术路线,前期巨额投入可能付诸东流。
在用户黏性方面,农药作为功能性产品,不同厂家生产的同类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终端用户在选购时往往更看重性价比。虽然知名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品牌溢价能力,但价格仍是影响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不过,由于农药的使用具有一定专业性,终端农户在用药过程中对售后服务存在较高需求,包括用药指导、病虫害防治咨询等,这使得能够提供优质售后服务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获得一定的用户黏性优势。
三、农药行业未来展望
(一)细分深耕与抱团取暖
面对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复杂多变的行业环境,农药企业找准自身在细分赛道的定位、深耕细作显得尤为关键。不同的细分领域犹如繁星点点,各自蕴含着独特的机遇与挑战。企业应依据自身的技术专长、研发实力、市场资源等优势,精准锚定适合自己的细分赛道,深入研究该领域内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作物的生长特性以及农民的用药需求,进而研发出具有针对性、差异化的农药产品。
在某一特定经济作物的病虫害防治领域,若企业能够提前布局,研发出高效、低毒、低残留且环境友好的专用农药,便有可能在这片细分蓝海中脱颖而出,占据领先地位。通过长期的技术积累与市场耕耘,逐步构建起深厚的技术壁垒与品牌优势,积累先发优势,稳固市场根基。
在竞争激烈的当下,企业间的合作共赢也不可或缺。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然过去,抱团取暖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企业之间应加强沟通与协作,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上下游企业可以在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等环节紧密协同,共同应对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同行业企业之间也可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合作,携手攻克行业共性难题,共同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
(二)创新引领发展
创新是推动农药行业持续进步的核心动力。在未来的发展征程中,企业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大研发投入,将创新理念贯穿于产品研发、生产工艺优化、应用技术拓展等各个环节。
一方面,持续改进现有农药的生产工艺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积极引入自动化、智能化、连续化的生产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有助于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探索生物发酵、基因编辑等前沿生物技术在农药合成中的应用,有望开发出更加绿色、高效、安全的农药产品,满足现代农业对环保型农药的迫切需求。
另一方面,创制新药是我国农药行业迈向国际高端市场的关键一步。尽管我国在农药创制领域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已经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未来,企业应继续加强与科研院校、专业研发机构的深度合作,汇聚各方智慧与力量,聚焦新型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的研发,针对农业生产中的疑难病虫害与新兴需求,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作用机理独特、环境友好的创新农药品种,逐步提升我国农药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与竞争力。
(三)以用户为中心的转变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白热化,农药企业的经营理念亟需从传统的以生产为中心向以终端用户为中心转变。终端用户 —— 广大农民朋友,他们的需求与满意度直接决定着企业产品的市场前景。企业不仅要关注产品的质量与性能,更要将服务意识融入到整个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
在产品研发阶段,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病虫害问题、用药痛点以及对农药产品的期望,以此为导向研发出贴合实际需求、操作简便、效果显著的农药产品。在销售环节,加强与经销商、零售商的合作,构建覆盖广泛、配送及时、服务周到的销售网络,确保产品能够顺畅地抵达农民手中。尤为重要的是,要强化售后服务,为农民提供专业的用药指导、病虫害防治培训、田间管理建议等增值服务,帮助农民科学用药、精准防治,切实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
只有真正做到以终端用户为中心,想用户之所想,急用户之所急,才能赢得用户的信赖与口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推动农药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AgroPages世界农化网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版权!
在线阅读本文: http://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33761.htm | |
来源: | Agropages.com |
---|---|
网站: | www.agropages.com |
联系: | info@agropages.com |
关于AgroPages: | AgroPages 是全球农化领域领先的网络媒体,我们为行业提供专业的市场调研,报告定制,媒体宣传,以及品牌推广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