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多家生物育种产业联盟相继成立,抱团发展成大势所趋
日期:12-18-2024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日前,崖州湾生物育种产业联盟在海南三亚成立,该联盟将以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为突破口,加速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进程。
近年,生物育种产业发展环境持续向好,黑龙江深哈玉米生物育种产业技术联盟、国家棉花生物育种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全国大豆生物育种产教融合创新联盟、长沙市生物育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丰脉生物技术产业联盟......多家联盟相继成立,针对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持续发力生物育种。
这些联盟目前取得了哪些进展?全球生物育种蓬勃发展的请情况下,我国应该如何发力″超车″?
日前,崖州湾生物育种产业联盟在海南三亚成立,该联盟将以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为突破口,打造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速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进程。据了解,崖州湾生物育种产业联盟由崖州湾实验室、中国种子集团(下称″中种集团″)、国投种业、海南省种业实验室、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等16家创新主体共同组建成立。联盟将结合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发挥崖州湾科技城创新主体集群效应,共建联合测试网络,新建功能评价平台,创建种质交流朋友圈和组建生物创新大团队。具体而言,该联盟将围绕基因性状开展基因多点测试、共建基因验证平台、培育突破性种质品种和加速生物育种性状推广。同步的,联盟将通过谋划重大项目、共享高端大型装备、梳理生物育种合规流程、启动市场净化黑名单行动等方式,打造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生物育种产业联盟将结合国际先进经验,为基因编辑技术和相关产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组织化引导和支持,进一步夯实南繁硅谷的产业生态基础。″海南省种业实验室执行主任骆剑有关负责人透露。
中国中化董事长、党组书记李凡荣表示,中国中化积极引领种业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发展,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未来,公司将一如既往提升自主育种能力,夯实种子生产供应基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动种业振兴行动不断向纵深拓展。同时,借助海南自贸港的政策优势,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通过深化央地合作、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引进产业集群和优秀人才等举措,全力助推南繁硅谷打造种业创新高地和产业发展引擎。
近年,生物育种产业发展环境持续向好,多家联盟相继成立,针对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持续发力生物育种。
→黑龙江深哈玉米生物育种产业技术联盟
2024年3月25日,黑龙江深哈玉米生物育种产业技术联盟在哈尔滨成立,宣布了联盟理事长单位、副理事长单位、秘书长单位、联盟技术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和委员,联盟理事长单位龙科种业与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公司、省农科院齐齐哈尔分院、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等10家单位签订了生物育种联合攻关协议。联盟由龙科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组建,是黑龙江省内首个生物育种产业技术联盟。未来,联盟将在充分尊重传统育种的基础上,支持联盟会员实现育种技术升级,推动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等生物育种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2023年2月,国家棉花生物育种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揭牌成立,该创新联盟旨在整合全国范围内的优势科研院所、种业和棉花龙头企业等棉花全产业链资源,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借助基因工程和全基因组设计育种等关键技术开展精准育种,促进我国棉花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由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确立以新疆金丰源种业公司为经济实体,着眼未来5-10年棉花产业对品种的需求,聚合″产、学、研、用″各方优势,本着立足新疆,促进我国棉花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目标。联盟宗旨是″棉花产业需求为导向,关键核心技术为支撑,聚集创新人才与资源,打造国家级创新平台″。自成立以来,联盟积极开展机制创新和协同攻关,促进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更多、更好的棉花,努力提高我国棉花种质资源创新和商业化生物育种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棉花产学研用的产业链技术创新模式,丰富棉花品种类型,增强棉花产业链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服务的能力,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希望在联盟各单位的携手努力下,为我国棉花产业发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2023年11月28日,全国大豆生物育种产教融合创新联盟在江苏南京举行成立大会。该联盟由南京农业大学牵头设立,联盟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76家单位将紧扣大豆振兴计划,开展大豆生物育种高水平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质量产业发展。据悉,联盟的成立将以推进大豆生物育种为主的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和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为目标,围绕品种选育与栽培、病虫害防治、优质土壤调控、精深加工利用、专用机械装备等内容开展系列研究,打通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到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人才培养有效机制,为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提供人才保障。未来,联盟将聚焦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系,加速种质资源创新,深化联合攻关机制,凝练关键共性技术卡点堵点,集中力量开展大豆产业化技术协同攻关,提升大豆价值链,推动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联盟将建立全国大豆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建立健全联盟内部种质资源共建、科技成果共用、转化利益共享机制,建立种质资源公开、共享机制,强化内外联动,赋能大豆产业发展。2016年11月24日,长沙市生物育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并获批2019年度湖南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创新平台,目前成员单位47家,依托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管理运营。联盟由隆平高科为产业龙头,聚合华智水稻、湖南农大、湖南省农科院、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中科院亚热带所等40多家国内著名种业龙头及科研院所共同组建,致力抢占国际生物育种产业技术制高点,抢抓″一带一路″市场机遇,打造″中国种业硅谷″,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生物芯片″保障。中国种业硅谷规划致力于″六个一百″:即100万平方米以上的生物育种产业发展平台;吸引和撬动100亿元社会资本投入生物育种产业发展和种业硅谷建设;引进100名国内外一流的生物育种高端人才;培育、引进和集聚100家高素质的生物育种企业、研发机构;新研发100个左右国家审定种业新品种;实现生物育种产业核心产值规模达100亿元,产业链产值过300亿的目标。2023年12月20日,由17家公司共同组成的″丰脉生物技术产业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目标是依托丰脉生物技术,助力种业的繁荣,共创财富,共赢未来。
种业是农业命脉,生物育种有力支撑保障了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发展生物育种对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当前,全球生物育种蓬勃发展,前沿学科交叉融合,技术内涵不断扩展,关键技术如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合成生物等前沿技术发展势头强劲,正在孕育和催生新一轮农业科技与新兴产业革命。″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曾表示。近些年来,我国农业生物育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推广面积占比超过95%,良种对作物增产贡献率达45%。″我国生物育种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原创不足,前沿育种技术短板依然突出,生物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尚未形成;重大新品种研发及产业化滞后,如高产耐密宜机收玉米和高产高油耐密大豆品种缺乏、生物技术产品产业化滞后。″吴孔明院士指出。与此同时,我国种业企业创新能力仍较薄弱。我国农作物种业企业整体仍呈现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特点。国内种业龙头企业普遍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较小,工程化育种技术体系尚未建立。此外,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尚需完善。目前,我国生物育种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应用的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不畅,造成″点片式″创新突出,集成式全产业链创新能力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知识产权明晰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较为滞后,育种效率较低。如何加快推进生物育种发展,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助推农业强国建设?吴孔明院士建议,夯实种质资源这个育种的战略性基础,加大生物育种关键技术攻关。进一步加大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和育种材料创制力度,阐析优异种质资源形成与演化规律。深化育种理论方法研究,持续推动生物育种关键技术创新,使育种技术向智能化、精准化发展,培育新一代重大新品种。万建民院士建议,加快提升种子企业创新能力,支持头部种子企业整合育种材料、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扩大商业化育种规模,快速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引导科研单位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加速公共财政支持形成的新品种新技术向企业转移。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系统设计与整体布局知识产权保护全球化战略,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快构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相互支撑、相互协同的知识产权保护联盟,确保关键技术自主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