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农药》2024年02期
原题目:2013-2023年中国小麦杀菌剂登记现状
作者:张君霞,王倩,徐怀瑞,等
小麦是中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年均种植面积约2500万hm2,年产量一直居全球前列。河南、山东、安徽、河北和江苏均是小麦生产大省,年均种植面积分别约为8500万、6000万、4300万、3300万、3000万亩。小麦全生育期病害发生具有种类多、频次高、面积大、为害重等特点,如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等常发性病害会为害叶片、麦穗和茎秆等,进而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品质。为减少病害的发生和危害,各级政府或农业部门不断加强病害实时监测,及时示范推广综合科学防控技术,以保障小麦健康生长与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小麦杀菌剂登记概况
小麦杀菌剂登记数量特征
截至2023年12月10日,中国小麦用药登记产品3769个,涉及有效成分140余种。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其他类药剂分别占比25.48%、33.48%、32.64%和8.40%。2021年,以小麦为登记作物的低毒、微毒类型农药产品占比较高达85.6%,2022、2023年与2021年同比增加0.35%、5.83%;高毒农药84个,其中杀虫剂74个、杀菌剂14个。小麦除草剂未有登记。
2010—2018年,小麦杀菌剂登记数量持续上升;其中,2016—2018年增长幅度最明显(见图1)。2019年,杀菌剂登记数量由438个降至40个,降幅达90.9%,基本与2020年持平(43个)。2021、2022、2023年登记数量有明显上升,分别增加248、240、254个。
图1 2010—2023年小麦杀菌剂登记数量变化趋势
小麦杀菌剂防治对象登记特征
根据2023年小麦杀菌剂防治对象统计数据可知(见图2),累计登记了12种小麦病害。
图2 小麦杀菌剂登记种类与数量
排名前3位依次是白粉病、赤霉病和锈病,登记产品数量分别占总量的29.62%、26.33%和14.11%。小麦花叶病毒病和霜霉病登记药剂均仅1种。近年来,山东、河北、河南等主产麦区茎基腐病发生程度呈逐年加重趋势,已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品质,但未有该病专用药剂登记。
小麦杀菌剂有效成分登记特征
截至2023年12月10日,小麦杀菌剂有效成分登记种类共69种,其中单剂52种、复配剂17种。三唑酮登记产品数量(114个)最多,占单剂登记总数的16.61%;其他单剂由高到低依次是戊唑醇、甲基硫菌灵、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分别占登记总数的12.68%、8.74%、7.58%和6.85%。上述5种农药产品占小麦登记杀菌剂单剂总数比高达52.47%。毒性低、防效高、杀菌谱广、靶标稳可能是三唑类杀菌剂登记种类最多的主要原因。
根据农药登记管理要求,目前高毒、剧毒、易造成生物富集的农药均禁止登记。2016—2023年,低毒、微毒农药登记总量持续增长(见图3),并已占绝对优势;同时,每年中等毒、高毒、剧毒农药登记数量与当年农药登记总量的占比相应在逐渐下降。2013—2023年,新登记的小麦杀菌剂中等毒、高毒、剧毒农药登记数量平均值为5.36%,其中2021、2022、2023年3年零登记。农药登记种类趋向于生物或环境友好型农药方向发展。
图3 2016—2023年微毒、低毒小麦杀菌剂登记数量变化
小麦杀菌剂剂型种类登记特征
截至2023年12月10日,杀菌剂登记总数累计60多种剂型(11941个);其中小麦杀菌剂登记10种剂型、1249个产品(见图4),包含可湿性粉剂、乳油、悬浮剂、水剂、水分散粒剂、悬浮种衣剂、颗粒剂、水乳剂、微乳剂等。杀菌剂登记剂型相对单一,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悬浮种衣剂、乳油是主要剂型。乳油登记数量虽然一直占绝对优势,但该剂型占当年产品登记总量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其年均降幅4.29%;可湿性粉剂占比年均降幅2.96%,而可分散油悬浮剂、悬浮剂和水分散粒剂占比年均增幅分别为14.3%、7.85%、5.40%。水剂和水分散粒剂仍然较少。每年登记农药中环境友好剂型数量在逐年增多,如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种子处理悬浮剂等。随着生物农药的发展,饵剂和挥散芯等剂型数量也在显著增加。
图4 小麦杀菌剂登记剂型数量
小麦杀菌剂使用方法登记特征
截至2023年12月10日,小麦杀菌剂登记使用方法种类较多,但主要为喷雾法和种子处理法。喷雾法适用于乳油、水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可溶性粉剂等剂型,主要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种子处理法适用于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等剂型,主要是用来防治小麦纹枯病、根腐病、茎基腐病、全蚀病等土传病害。
不同省份小麦杀菌剂登记特征
截至2023年12月10日,小麦杀菌剂有效登记产品共1249个(见图5),主要登记省份为江苏、山东、河南、陕西、河北、上海、安徽、浙江和四川,登记数量分别为280、230、121、96、79、77、77、50、35个。根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公布的2021年度中国农药出口额数据可知,以安道麦为首的前50家企业出口金额占全国年度出口总额的77.5%。2023年5月,″全国农药行业销售TOP100名单″农药百强企业销售额总计3275.76亿元,同比增长28.76%;其中,排名前五的企业依次为安道麦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扬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潍坊润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农立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连云港立本作物科技有限公司,其年销售额分别占全国年度销售总额的10.31%、4.75%、4.41%、3.57%、3.72%。
图5 不同省份小麦杀菌剂登记情况
问题与展望
目前暂无小麦茎基腐病登记药剂
小麦茎基腐病是由一种或多种镰刀菌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的小麦茎基部病害。根据病菌侵染早晚和发病轻重不同,该病田间症状通常表现为植株矮化、萎蔫、青枯和枯死等不同症状,小麦生长后期典型特征为″白穗″。近年来,由于大面积推广秸秆还田,导致土壤中镰刀菌的数量激增,因此小麦茎基腐病呈逐年加重趋势。据报道,该病病原菌地区间差异较明显,河南、山东、河北等省以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为主,江苏、安徽等省以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为主;各麦区优势致病菌致病力均较强,且近年来假禾谷镰刀菌已成为引起我国小麦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目前,种子包衣是预防或控制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但目前尚未有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登记药剂。生产中常用的种衣剂有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咯菌腈悬浮种衣剂等。已有研究证明,三氟吡啶胺悬浮种衣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控效果相对较好,其与微生物菌剂协同防效达77.27%~83.74%,增产率为16.03%~17.55%。研究发现,来自中国4省167株假禾谷镰孢菌对三氟吡啶胺表现较高的敏感性,其EC50值呈连续分布,均值0.0248mg/L可作为敏感基线,且未发现田间抗药性亚群体。鉴于小麦茎基腐病当前发生与危害特征,农业农村部、高校院所或企业等单位可能会加强该病专用药剂的研发与登记工作。
小麦杀菌剂有效成分登记种类单一化趋势明显
随着农药登记管理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小麦杀菌剂有效成分的研发也逐渐向内吸性、高活性、低用量、低毒、环保型方向发展。目前,中国农药信息网登记的小麦杀菌剂有效成分主要包括三唑类、吡唑醚类和苯甲酰肼类化合物;其中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全蚀病和根腐病等常发病害均具有较高防效。随着三唑类杀菌剂长期、广泛使用,多地已监测到禾谷镰刀菌、稻曲病菌等对该类杀菌剂的田间抗药性菌株,且具有较高的适合度,表明部分病菌对三唑类药剂存在一定抗性风险。但假禾谷镰刀菌、禾谷镰刀菌等对三唑类药剂的抗性风险仍处于较低水平。虽然三唑类化合物是小麦杀菌剂有效成分登记的主角,但是鉴于已有菌株对该类药剂产生一定抗性,所以在小麦病害高效防控体系创建中应注重病原菌抗性持续监测、轮换用药及深翻作业等措施的联合应用。
小麦微生物杀菌剂登记产品较少
生物农药可分为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和生物化学农药等。在生物农药中,微生物农药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微生物农药是指以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活体为有效成分的农药,按用途可分为微生物杀虫剂、微生物杀菌剂和微生物除草剂等。该类农药具有有效成分来源广泛、选择性强、对人畜毒性低等优点。近年来,随着吡唑醚菌酯、酰胺类等药剂登记数量的提升,以白僵菌、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地衣芽孢杆菌等为功能菌的微生物杀菌剂也开始登记。截至2022年12月31日,在中国农药信息网中登记的生物农药有443个;其中,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基因修饰生物农药分别有302、79、59、2、1个,分别占比68.70%、17.83%、13.32%、0.45%和0.23%[28-29]。但是,用于小麦病害的生物农药仅有22种(有效成分);其中,杀菌剂15种;产品共56个,占比仅为2.92%。近年来,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水分散粒剂等生物农药拌种也应用于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控,但其在小麦生产中后期的防效表现相对较低,仅为40%~50%之间,且该类生物农药仍未在中国登记。随着可持续性绿色植保战略的推进与实施,生物农药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科研热点,且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大研究领域与方向。为有效控制小麦病害发生、保障夏粮产量与品质,需要大力加强小麦病害微生物菌剂或相关产品的创制与应用。
在线阅读本文: http://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30940.htm | |
来源: | Agropages.com |
---|---|
网站: | www.agropages.com |
联系: | info@agropages.com |
关于AgroPages: | AgroPages 是全球农化领域领先的网络媒体,我们为行业提供专业的市场调研,报告定制,媒体宣传,以及品牌推广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