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啶虫胺腈为美国陶氏益农于2010年研制的第1个新颖亚砜亚胺类杀虫剂,2011年在韩国首登,2013年,氟啶虫胺腈原药(95.9%)和2个单剂产品(22%悬浮剂和50%水分散粒剂)在中国取得临时登记,2016年取得正式登记。氟啶虫胺腈对蚜虫、飞虱、粉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高效,且因其化学结构新颖,可用来交替和复配防治对新烟碱类、菊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害虫。其中国专利:CN101384552(B), [美国陶氏益农公司;杀虫N-取代的(6-卤代烷基吡啶-3-基)烷基亚磺酰亚胺],2027年2月8日届满。
产品简介
中文名称:氟啶虫胺腈
英文名称:sulfoxaflor
其他名称:氟腚虫胺腈、砜虫啶、速殺氟
商品名:可立施,特福力,XDE-208
化学名称:[甲基[1-(6-三氟甲基-3-吡啶基)乙基]-λ6-亚砜烯基]氰胺
CAS登录号:946578-00-3
化学式:C10H10F3N3OS
相对分子质量:277.27
结构式:
理化性质:纯品为白色固体。熔点 112.9 ℃,沸点 363.8 ℃(101 kPa),蒸气压 2.5×10-6 Pa (25 ℃)、1.4×10-6 Pa (20 ℃), 密度 1.537 8 g/cm3,闪点 173.8 ℃。水中溶解度(氟啶虫胺腈纯度 99.7 %,20 ℃ ,mg/L):pH 5,1 380;pH 7,570;pH 9,550。有机溶剂中溶解度(g/L,20 ℃):丙酮 217、乙酸乙酯 95.2、甲醇 93.1、1,2-二氯乙烷 39、辛醇 1.66、对二甲苯 0.743和庚烷 0.000 242。有机溶剂中的光降解速率大小顺序为乙腈> 甲醇> 正己烷> 丙酮。
作用机理
氟啶虫胺腈属于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竞争性调节剂,作用于昆虫神经系统。与其受体上的乙酰胆碱位点结合,引起昆虫从过度兴奋到嗜睡和瘫痪的一系列症状。乙酰胆碱是昆虫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主要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具有内吸传导活性,用药后,通过植株木质部由下而上进行传导。国际杀虫剂抗性行动委员会(IRAC)将氟啶虫胺腈归类为Group 4中的4C(亚砜亚胺类)亚组,它是该亚组中的唯一有效成分。
应用范围
应用:谷物、棉花、果树、花卉、蔬菜等杀虫谱:对多种刺吸式口器害虫有效,如半翅目害虫盲蝽、叶蝉;同翅目害虫蚜虫、介壳虫、飞虱、粉虱等;对线虫也有效。
常见剂型:
50 % 水分散粒剂;
22 % 悬浮剂应用技术:用240g/L氟啶虫胺腈悬浮剂防治温室番茄上的烟粉虱,在结果期植株较大时可以使用72~108g/hm²的剂量能够对烟粉虱起到很好的效果,当喷施药液量达到900L/hm2时,进行全株番茄的均匀喷雾,能够达到比较长的持效期和较好的防效;喷施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不同施药量处理对田间棉蚜药后的最大防效均出现在药后第7d,药后1~15d防效为92.90%~99.62%,其最大防效为99.62%,药后第20d防治效果,达到89.62%。施药后1,3,7和14 d,试验药剂240g/L氟啶虫胺腈悬浮剂5000倍液对苹果树绵蚜防效最高,分别为75.39%,90.24%,98.79%和 99.47%。氟啶虫胺腈的制剂在用于防治水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时,推荐使用剂量为2575 g/hm²,使用超过推荐剂量6倍,水稻并未出现药害,对水稻植株生长产量均无显著影响。
登记情况
国内:
2013年,氟啶虫胺腈原药(95.9%)和2个单剂产品(22%悬浮剂和50%水分散粒剂)在中国取得临时登记,2016年取得正式登记。2017年,氟啶虫胺腈2个复配制剂40%氟虫·乙多素水分散粒剂,37%氟啶·毒死蜱获得我国正式登记。其中37%氟啶·毒死蜱2022年到期未续证。
国外:
2011年,氟啶虫胺腈首先在韩国登记,此后在全球开展登记。目前,氟啶虫胺腈已经在巴拿马、巴西、阿根廷、印度尼西亚、危地马拉、越南、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肯尼亚、英国、欧盟等众多国家和地区登记、上市。
部分国家登记情况
未来复配推介
氟啶虫胺腈+氨基甲酸酯类(甲萘威、茚虫威、速灭威、仲丁威、异丙威):可防治多种虫害,并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并扩大了杀虫谱,对棉铃虫、蚜虫、水稻稻飞虱、水稻叶蝉、稻纵卷叶螟及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菜青虫、甜菜夜蛾都有较高活性。
氟啶虫胺腈+拟除虫菊酯类(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氰戊菊酯、百树菊酯、溴氰菊酯):可防治多种害虫,并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并扩大了杀虫谱,对十字花科蔬菜菜青虫、蚜虫、小菜蛾及棉铃虫、桃小食心虫、红蜘蛛、稻飞虱、棉花盲蝽、棉花粉虱都有较高活性。
氟啶虫胺腈+新烟碱(吡啶或三嗪)类(吡蚜酮、吡虫啉、啶虫脒、烯啶虫胺、噻虫嗪、噻嗪酮、噻虫啉、噻虫胺、呋虫胺):可防治多种害虫,并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并扩大了杀虫谱,对刺吸式害虫如飞虱、蚜虫、茶小绿叶蝉、粉虱和鳞翅目害虫如小菜蛾、甜菜夜蛾都有较高活性。
氟啶虫胺腈+脲类(灭幼脲、氟铃脲、氟啶脲、除虫脲):可防治多种虫害,并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并扩大了杀虫谱,对棉铃虫、红铃虫、苹果树金纹细蛾、柑橘潜叶蛾及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菜青虫、甜菜夜蛾都有较高活性。
氟啶虫胺腈+酰阱类(呋喃虫酰肼、虫酰肼、甲氧虫酰肼):对禾谷类、果树、蔬菜、观赏植物、棉花上的害虫有较高活性。
氟啶虫胺腈+生物源类(阿维菌素、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刺吸式害虫如蚜虫、飞虱、叶蝉、粉虱和鳞翅目害虫如小菜蛾、甜菜夜蛾及果树螨类有较高活性。
氟啶虫胺腈+溴虫氟苯双酰胺:用于防治半翅目、鳞翅目及鞘翅目害虫,如木虱、飞虱、粉虱、叶蝉、蚜虫、盲蝽蟓、蚧壳虫、螟虫、棉铃虫、小菜蛾、草地贪夜蛾、卷叶蛾、食心虫、马铃薯甲虫等。
氟啶虫胺腈+有机磷类(毒死蜱、马拉硫磷):可防治多种虫害,并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并扩大了杀虫谱,对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十字花科蔬菜蚜虫、菜青虫、食心虫、棉花粉虱、盲蝽蟓及禾谷类害虫都有较高活性。
氟啶虫胺腈+硫磺:用于防治蔬菜、玉米、棉花、水稻、果树、小麦作物的病虫害。具体的,防治同翅目、缨翅目等的蓟马、粉虱、蚜虫、红蜘蛛、稻飞虱、叶蝉等害虫及植物的白粉病和病毒病等。
氟啶虫胺腈+丁烯氟虫腈:对水稻稻飞虱、象甲、螟虫、棉花蚜虫、蝽蟓,蔬菜蚜虫、白粉虱、跳甲、蓟马、柑橘蚜虫、荔枝蝽蟓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氟吡呋喃酮+氟啶虫胺腈:对农作物上多种害虫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单剂单独使用;同时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农药在农作物上的残留量,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延缓了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延长了农药使用寿命。
吡啶喹唑啉+氟啶虫胺腈:主要应用于农作物上的介壳虫、白粉虱、梨木虱、烟粉虱、稻飞虱、蚜虫、茶小绿叶蝉等同翅目害虫、盲蝽蟓等半翅目害虫以及蓟马等缨翅目害虫的防治。
氟啶虫胺腈+哒螨灵:用于防治蔬菜、玉米、棉花、水稻、果树、小麦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同翅目、缨翅目等的蓟马、粉虱、蚜虫、红蜘蛛、稻飞虱、叶蝉等害虫。
氟啶虫胺腈+氰氟虫腙:用于防治鳞翅目、半翅目、膜翅目、鞘翅目等多种害虫。
氟啶虫胺腈+d 柠檬烯:对农作物上发生的多种害虫,尤其是对蓟马、介壳虫、木虱、蚜虫、叶蝉、飞虱、粉虱、蝽蟓等害虫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
氟啶虫胺腈+乙虫腈/环氧虫啶/乙唑螨腈:对刺吸式和鳞翅目害虫及对常规药剂已产生抗性的害虫,如蚜虫、飞虱、粉虱、甜菜夜蛾等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
合成路线
乙烯基乙醚在吡啶的催化下与三氟乙酸乙酯反应得到1,1,1-三氟甲基-2-氧代-4-乙氧基-丁烯-3;CH3NaS与C4H6O通过加成可以得到C5H10OS,在K2CO3的作用下与C4H9N反应可得到1-吡咯-3-甲硫基丁烯-1,再与C6H7F3O2经环化缩合、胺氰基化和高锰酸氧化等步骤得到目的产物氟啶虫胺腈,合成路线见图。
其他合成路线:
前景展望
刺吸性害虫是危害作物的主要害虫,也是传播病毒病的媒介。由于长期单一使用化学农药,一些害虫已对某些药剂产生了一定的抗性,因此需要开发具有新作用机理的药剂,氟啶虫胺腈即为其中之一。
氟啶虫胺腈具有较好的内吸传导活性,对多种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高效作用,且与其余类别杀虫剂不产生交互抗性,可经由叶、茎、根吸收进入植物体内,对于鸟类、鱼类和哺乳类等动物的毒性较低,还可用于防治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等对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害虫。使用氟啶虫胺腈单剂及氟啶虫胺腈与阿维菌素、吡虫啉或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混配制剂作为替代药剂防治刺吸性害虫效果极佳。
但氟啶虫胺腈对社会性经济昆虫蜜蜂有一定不利影响,影响蜜蜂的记忆、免疫甚至解毒,所以在合理运用这种新型杀虫剂的同时,应加强对有益昆虫的保护。
在线阅读本文: http://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30154.htm | |
来源: | Agropages.com |
---|---|
网站: | www.agropages.com |
联系: | info@agropages.com |
关于AgroPages: | AgroPages 是全球农化领域领先的网络媒体,我们为行业提供专业的市场调研,报告定制,媒体宣传,以及品牌推广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