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丙硫菌唑是拜耳公司开发的三唑硫酮类杀菌剂,具有很广的杀菌谱,卓越的保护、治疗和铲除活性,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丙硫菌唑商品化开发非常成功,已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欧盟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取得登记并有着广泛的使用领域和施药方式,居于全球杀菌剂市场领先地位。基于丙硫菌唑的卓越特点,尤其是其原药国产化的巨大利好,国内企业纷纷启动含有丙硫菌唑成分制剂产品的登记。为了降低各合作伙伴的误判风险,本着负责任的精神,我们对许许多多的混配产品,从生产技术、对靶标的效果、风险、对环境的影响等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估和评价。通过评价和试验发现,虽然咪鲜胺作为一种高效、低毒、广谱、对环境友好的杀菌剂,已在中国使用多年且市场表现稳定,且丙硫菌唑和咪鲜胺混配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但登记风险巨大。现将有关情况汇总如下:
丙硫菌唑和咪鲜胺简介
丙硫菌唑:甾醇脱甲基化(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抑制剂,通过抑制CYP51(具有催化羊毛甾醇或24~亚甲基二氢羊毛甾醇上的C14脱甲基作用),干扰靶标菌麦角甾醇的合成,导致真菌细胞膜形态和功能发生变化。具有内吸性、保护性、治疗性、铲除性和长效性。可叶面喷雾或种子处理,用于防治谷物、大豆、油菜、棉花、玉米、葫芦科蔬菜、豆类、花生、甜菜、水稻、蓝莓等灌木类浆果等作物上的白粉病、锈病、壳针孢叶枯病、黄斑叶枯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坚黑穗病、秆黑粉病、条纹病、网斑病、颖枯病、云纹病、赤霉病、灰斑病、褐斑病、菌核病、炭疽病、北方炭疽病、大斑病、圆斑病、小斑病、纹枯病、丝黑穗病、立枯病、枯萎病、白绢病、蔓枯病、褐纹病、茎基腐病、黑斑病、黑腐病、根腐病、胡麻斑病、窄条斑病、稻曲病、稻叶黑粉病、烂秧病、猝倒病等由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引起的众多病害。
咪鲜胺:属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抑制麦角甾醇生物合成,影响细胞膜的渗透性、生理功能和脂类合成代谢,从而破坏病原真菌的细胞膜。对病害具有预防和铲除作用,广谱,可用于防治农作物、果树、草坪和蔬菜等上的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门真菌病害,如水稻稻瘟病、恶苗病、稻曲病,胡麻叶斑病,小麦赤霉病,大豆炭疽病、褐斑病,向日葵炭疽病,甜菜褐斑病,油菜菌核病,柑橘青霉病、炭疽病、蒂腐病,香蕉炭疽病、冠腐病、叶斑病,黄瓜炭疽病、白粉病、灰霉病,荔枝黑腐病,芒果黑腐病、炭疽病等。
丙硫菌唑和咪鲜胺混配的风险
风险1:政策因素。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编著的《农药登记知识问答》一书第369问“混配制剂原则上不予登记的情形有哪些?”中第5条已明确“相同作用机制的药剂混配”原则上不予以批准。丙硫菌唑和咪鲜胺都属于甾醇脱甲基抑制剂,如无充分的资料表明二者混配不具有交互抗性,产品存在较大的审批风险。
风险2:实践结论。作用机制相同的药剂混配,原则上需要完成该两种有效成分抗性试验资料,以证明不存在交互抗性。但通常情况下,作用机制相同的药剂作用位点相同,混配后很可能会产生严重的交互抗性,且抗性试验周期相对较长、投入高。我们总结理论及实践内容,结合试验结果得出如下结论:丙硫菌唑和咪鲜胺混配很可能是不符合混配目的及有关原则的,这样将会浪费巨大的精力和金钱,因此不建议将丙硫菌唑和咪鲜胺混配,若您正在开展该类产品的登记,我们负责任地建议您考虑及时止损。
推荐与这些有效成分混配
在植物病害的化学防治中,长期施用单一药剂(包括作用机制相同的一类药剂)很容易产生抗药性,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交替或复配使用是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主要策略之一。采用不同机制杀菌剂进行复配,不仅可以延缓抗药性,同时还可以增效或扩大防治谱以提高防治效果。这样的产品一方面在登记上很大程度满足了登记政策的要求,极大程度上减少了登记投入打水漂的风险;另一方面,该类产品因其卓越的防效,在田间地头也必将受到广大种植户的青睐。丙硫菌唑低毒、低残留、对人畜风险低,对环境友好,自上市以来,其市场迅速步入上升通道,未来前景广阔。笔者结合日常工作实践及国内外登记、市场及新优产品发展趋势,整理了一批含丙硫菌唑的复配产品,如丙硫菌唑+氟吡菌酰胺、丙硫菌唑+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啶氧菌酯、丙硫菌唑+嘧菌酯、丙硫菌唑+肟菌酯、丙硫菌唑+多菌灵、丙硫菌唑+氟唑菌酰胺、丙硫菌唑+氟嘧菌酯、丙硫菌唑+醚菌酯等。
在线阅读本文: http://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25567.htm | |
来源: | Agropages.com |
---|---|
网站: | www.agropages.com |
联系: | info@agropages.com |
关于AgroPages: | AgroPages 是全球农化领域领先的网络媒体,我们为行业提供专业的市场调研,报告定制,媒体宣传,以及品牌推广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