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农业气象年景总体偏差 如何应对?
日期:01-20-2020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之年,是“十三五”规划全面完成之年,做好农业防灾减灾,确保小康之年粮食和农业丰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据专家分析预测,2020年我国农业气象年景总体偏差,1-2月降水偏多,3-5月降水北多南少,汛期强降水过程多,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并存,农业防灾减灾任务繁重。为科学有效应对,及早落实防御措施,特制定本预案。
一、预案背景
预计2020年我国旱涝并存,北方干旱总体偏轻,南方干旱重于常年,部分流域可能发生洪涝灾害,将对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一)黄淮海地区可能发生干热风、夏季可能出现洪涝。2019年12月,北方冬麦区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1~2℃,大部墒情适宜,水热条件利于小麦冬前分蘖和安全越冬。预计冬季中后期(2020年1月至2月,下同),北方冬麦区气温偏高,华北大部偏高1~2℃;降水接近常年或偏多,华北中东部和山东半岛等地偏多2~5成,利于小麦安全越冬。春季(3月至5月,下同),北方冬麦区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总体利于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华北东部、黄淮大部小麦灌浆期可能出现“干热风”。夏季(6月至8月,下同),华北南部、黄淮等地降水偏多,黄河下游、淮河流域可能发生较重洪涝灾害。
(二)东北地区东部可能出现春涝、夏季可能出现夏伏旱。冬季东北地区出现多次大范围降雪,积雪深度5~20厘米,局地达20~50厘米,利于土壤增墒蓄墒。春季,预计东北地区气温明显偏高,降水偏多2~5成,总体利于春耕春播。黑龙江东部在封冻前土壤过湿,可能出现春涝,对适时春播不利。夏季,东北地区气温偏高,热量条件充沛,但东部部分地区阶段性高温少雨,可能出现夏伏旱,对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生长发育不利。
(三)江南、华南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冬春连旱或夏伏旱。冬季江南地区降水偏多,但华南大部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广东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9成,局地出现旱情。春季,江南中东部、华南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华南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冬春连旱,影响早稻等作物栽播。夏季,长江下游、江南大部、华南西部温高雨少,可能出现夏伏旱或高温热害,不利于水稻等作物生长发育。
二、农业防灾减灾主要技术措施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全面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精神,以促进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强化责任落实,积极有效应对,加强监测预警,精准指导服务,推进科学抗灾,切实减轻灾害影响,确保小康之年粮食和农业丰收。
(一)防范北方冬麦区干热风。浇足灌浆水。小麦进入灌浆期,高温、干旱、强风天气增多,水分蒸发量大,适时浇足灌浆水,保持田间湿度,增强抗干热风能力。喷施叶面肥。落实小麦“一喷三防”措施,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提高小麦灌浆速率,防止早衰,提高千粒重。浇好麦黄水。在小麦变黄、收获前10天左右,适时浇一次麦黄水,增加土壤湿度,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干热风危害。
(二)防范黄河下游和淮河流域洪涝。落实防御措施。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制定防范技术意见,提前清沟理墒、防涝降渍,防止发生大面积内涝。强化物资储备。做好排洪机具检修,及时调剂调运柴油、水泵、种子、化肥等物资,确保抗洪排涝需要。全力抗洪自救。加大机具和人力投入,对受淹田块抢排积水,抢修灾毁农田。及时查苗洗苗扶苗,喷施叶面肥,减轻洪涝影响。灾后生产恢复。根据灾害发生情况及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及时制定田间管理技术意见,因时因苗科学调控肥水,促进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对因涝绝收地块,及时改种补种,尽快恢复生产。
(三)防范东北地区春涝。加快排水降渍。土壤水分饱和地区充分利用大机械及早耙耢地,加快融雪和耕地化冻。对化冻后明水多的地块,采取挖排水沟、积水坑、疏通沟渠和机械强排等措施,抢排积水,除水降渍。及早整地散墒。组织发动人力、机械力量,加快清除田间秸秆,为适时整地创造条件。检修调试整地、播种机械,一旦适宜机械进地,立即组织农机抢早整地,翻耕晾晒散墒,顶浆灭茬起垄,刹浆后适时播种。适时适墒播种。充分利用水稻育秧大棚抢积温的作用,实行智能催芽、大棚育秧,育好秧、育壮秧。对土壤湿度大、播期推迟的玉米、大豆地块,及时指导农民选用适期和偏早熟品种(或播前晒种1-2天),播前催小芽,浅播浅种,确保一播全苗。加快播种进度。组织好跨区机耕机播作业,大力推广机整地、机插秧、机播种,实行深松整地,推进科学整地、标准化整地,做到灭茬、整地、起垄、镇压一条龙作业,加快播种进度,确保适期播种。
(四)防范东北地区夏伏旱。调整结构避灾。顺应天时,主动调整作物结构,调减坡岗地等非适宜区玉米,改种耐旱的大豆、杂粮杂豆、马铃薯、青贮玉米、优质饲草等作物。浇水增墒。提前检修灌溉设施,加强墒情监测,一旦发生旱情,有灌溉条件的田块,集中有限水源浇水保苗,推广喷灌、滴灌、垄灌、隔垄交替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水源不足的地方通过输水管或水袋灌溉等措施,扩大灌溉面积,减轻干旱损失。农艺保墒。有灌溉条件的田块,在灌溉后进行浅中耕,切断土壤表层毛细管,减少蒸发。无灌溉条件的,采取中耕、高培土的措施,减少土壤蒸发,增加土壤蓄水量。化控增湿。叶面喷施抗旱保水剂,增加作物抗旱性,用尿素或磷酸二氢钾溶液连续进行多次喷雾,增加植株穗部水分,降温增湿,为叶片提供必须的水分及养分。
(五)防范江南、华南地区干旱。增加灌溉水源。修缮建设农田集雨蓄水设施,蓄积雨水。拦截地表水,增加池塘、水库蓄水。维修和开掘灌溉水井,扩大灌溉面积。冬闲田提早蓄水、备耕。确保适时播栽。推广水稻集中育秧,优先保证育秧用水。有条件的地方,积极组织工厂化育秧,推广水稻旱育秧、地膜覆盖等旱作节水技术和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确保作物全部种在适播期。加强抗旱田管。有水源的地区及时浇灌保苗,做到能浇尽浇、能保则保。叶面喷施抗旱保水剂,合理追施钾肥,提高植物的抗旱性。对因旱绝收地块,因地制宜搞好改种补种,减少因旱损失。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监测预警。加强与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沟通会商,密切关注重大天气变化,第一时间获取灾害性天气信息,及时掌握雨情、水情、灾情发展动态,适时发布预警信息。在关键农时和灾害多发期,组织专家分析会商灾害性天气影响,及早制定预案,提出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提前落实防御措施。
(二)强化指导服务。充分发挥产业技术体系、各行业专家组、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力量,根据不同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和重大灾害发生情况,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制定技术指导意见。在关键农时,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进村入户,蹲点包片,开展技术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扎实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落实减灾增产关键技术,推进科学抗灾。
(三)强化政策落实。加强与财政部门沟通协调,根据气候趋势和灾情发展,积极争取防灾减灾支持政策,细化实化实施方案,保障防灾增产措施落实到位。灾害发生后,及时调度受灾情况,争取农业生产救灾资金,支持农民及时开展灾后生产恢复,减轻灾害损失。做好救灾机具检修,柴油、种子、化肥、农药等救灾物资调剂调运,确保抗灾救灾需要。
(四)强化宣传引导。把宣传工作融入防灾减灾工作的全过程,紧盯不放,抓好落实。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手机等平台,普及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和科学避灾防灾抗灾技术措施,大力宣传农业抗灾救灾重大行动、重大措施和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为全年粮食和农业生产减灾保产营造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