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杀菌素:绿色无公害发展趋势下的又一个潜力股?
日期:03-25-2019
2019年CAC农化展会圆满闭幕。展会期间,多杀菌素绝对是圈内大佬谈论最多的产品之一。
多杀菌素
多杀菌素又名多杀霉素(Spinosad)是在多刺甘蔗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发酵液中提取的一种大环内酯类无公害高效生物杀虫剂。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现为陶氏农业科学公司)的研究者发现该菌可以产生杀虫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
多杀菌素为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但和一般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相反,多杀菌素没有抑菌活性,却有杀虫活性。纯的多杀菌素为白色或浅灰白色的固体结晶,带有一种类似于轻微陈腐泥土的气味,是85%~88%的多杀菌素A组份和12%~15%的多杀菌素D组份的混合物。
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
多杀菌素的火热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多杀菌素化合物专利在中国是2007年到期,在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在2009年11月到期,在美国多杀菌素technical product manufacture专利到2015年3月到期。专利已到期超过十年。
多杀菌素从2010年国内仅有美国陶氏公司具有原药登记和制剂登记。石家庄三农公司获得了多杀菌素制剂农药登记证及美国陶氏公司原药授权登记。时至今日,国内一共七家企业拥有其原药登记。80个制剂登记,其中单剂为5%,10%及20% ,25%的悬浮剂。主要复配的产品是阿维菌素,甲维盐, 茚虫威,吡虫啉,虫螨腈等产品。主要用于防治蔬菜和水稻上的小菜蛾,蓟马,稻纵卷叶螟等害虫。
虽然我国目前有七家企业都拥有原药登记,但因为发酵生产工艺问题未能产能全开。市面上以往都是陶氏的产品。随着生产工艺的熟悉,多杀菌素压抑的需求也被逐渐释放,但同时,笔者也了解到多杀菌素的大火,其中也不排除有一些炒作的成分。
对于蓟马高效
笔者了解到,目前市面上防治蓟马的产品表现欠佳,传统防治蓟马类使用过的杀虫剂如新烟碱类由于高抗性,表现较差,防治效果最多只能达到40%,很难达到农户要求的防治效果。目前防治蓟马,多杀菌素和乙基多杀菌素表现较优异。随着生产工艺的成熟,多杀菌素未来市场的需求必然有增无减。
政策导向
2017年全球供销售多杀菌素制剂463.12吨,其中棉花上使用占到了81吨,其他绝大部分是在高经济附加值作物上使用的。共计销售额2亿8千万美元,相比2009年的2亿5千万美元来说增幅并不明显,但是多杀菌素的市场分额一直很稳定,原药和制剂登记企业数量的大幅增加也说明多杀菌素将会在蔬菜,水果等作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使用要求环境下具有广阔的前景。
国家政策逐步在由高毒农药向低毒低残留农药过渡,必须采用无公害、安全、绿色环保的生物农药或者高效低度农药来逐步取代高毒低效的化学农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视与日俱增,市场上,消费者对以“安全、卫生、营养、优质”为品质核心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表现出强烈的需求欲望。这些都为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农药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中国农药市场总量在2007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为624亿元,近年来我国农药市场以趋于平稳,但是农业供给侧改革及近年来环保压力的增大也必然推动生物提取类杀虫剂逐步取代传统类杀虫剂占据更大的市场分额。
在农药市场总量中,高毒化学农药的增速已经停止,而生物农药每年以大约10%增速发展。
潜力股
多杀菌素和乙基多杀菌素兼具生物农药的安全性和化学农药的速效性,作为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绿色杀虫剂在害虫综合防治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多杀菌素与乙基多杀菌素均可较快地通过光和土壤微生物降解,因而不会造成环境风险;此外,其在植物中也可较快地代谢降解,因此其膳食残留风险也较低。
多杀菌素大面积推广使用后,害虫不会对它迅速产生抗药性。经研究分析,大环内酯类化合物不易产生抗药性,阿维菌素已经在国内使用了20年左右,在全国范围内抗药性还是相当低的。由于多杀菌素类作用方式独特,不同于目前的各类其它杀虫剂,且与其他各类杀虫剂无交互抗性,因此普遍认为多杀菌素产生抗性的潜在性是很低的,大量研究报道也证明了这一点。多杀菌素在日本和澳大利亚用于防治小菜蛾多年后,小菜蛾对其仍然比较敏感。抗溴氰菊酯小菜蛾对多杀菌素无交互抗性。对家蝇和致倦库蚊的研究也表明多杀菌素与其他杀虫剂间不存在交互抗性。
其环保,高效,不易产生抗药性注定其前景广阔, 尤其是发酵的生产工艺与传统农化生产工艺的不同,环境友好, 不会受制于环保的压力,生产会更加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