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面积6066万亩 赤霉病和条锈病等病害有利发生
日期:03-12-2019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当前,小麦生育期在西南大部麦区处于拔节至孕穗期,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南部麦区处于返青至拔节期,华北、西北大部麦区处于返青期。随着气温回升,小麦主要病虫害从南向北陆续进入发生盛期,条锈病在西南麦区开始流行扩展,纹枯病在西南、江淮和黄淮麦区发生普遍,麦蜘蛛、麦蚜在西南、黄淮局部麦区密度高。截至3月6日,全国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面积为6066万亩次,同比基本持平,防治面积为2691万亩次,同比增加24.8%,有效延缓病虫发生扩散势头。
发生动态
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77万亩,主要发生在西南和汉水流域麦区6省37市151个县,发生面积和县数同比减少11.5%和22个,轻于上年同期;累计防治面积111万亩次,同比减少2.0%。西南麦区大部已处于流行扩散状态,一般平均病叶率1.1%-12.4%,重庆合川等地重发田块病叶率在35%以上,个别严重地块病叶率在60%左右。汉水流域零星发生,轻于近年同期,其中陕西宁强病田率为3.1%,亩均发病中心0.1个,鄂西北及江汉平原零星发生。西北麦区的甘肃、宁夏等地尚未查见条锈病。
小麦纹枯病发生面积3193万亩,同比增加2.4%,主要发生在西南、江淮和黄淮麦区;累计防治面积1459万亩次,同比增加18.7%。重庆平均病株率1.6%,同比减少0.4个百分点,荣昌重发田块达16.8%。江淮麦区各地平均病株率0.4%-2.4%,低于上年同期,江苏淮北重发田块最高病株率达100%。黄淮麦区平均病株率8.7%-11%,高于上年同期,山东菏泽病田率72%,重发田块病株率30%,泰安最高病株率90%;河南平均病田率47%,驻马店、新蔡等地平均病株率在25%以上,最高达100%。华北麦区零星发生,河北平均病株率1%,高于上年同期的0.2%。
小麦白粉病发生面积114万亩,同比减少31.2%,主要发生在西南、江淮和黄淮麦区;累计防治面积102万亩次,同比增加8.2%。西南麦区平均病叶率1.2%-8.8%,高于上年同期,重发田块达40%以上。华北和西北麦区零星发生,山西旱地早播麦田平均病叶率为0.03%,芮城最高达5%,轻于上年同期;陕西合阳平均病田率为6.5%。
蚜虫发生面积667万亩,同比减少34.3%,主要发生在西南、江淮和黄淮麦区;累计防治面积389万亩次,同比减少5.2%。西南麦区大部平均百株蚜量50-100头,云南为415头,重于上年同期,澄江最高百株蚜量达28715头。江淮、江汉麦区平均百株蚜量为4.5-30头,其中江苏平均百株蚜量4.5头,淮北地区部分田块百株蚜量900头;安徽淮河以南大部麦区百株蚜量一般2-25头;湖北百株蚜量15.8头,新洲最高百株1200头。黄淮麦区平均百株蚜量在5头以下,其中山东一般在2.8头以下,最高为76头,低于上年同期;河南平均虫田率12%、平均百株虫量3头,最高为305头,高于上年同期;山西平均百株蚜量为0.1-7头,最高为14头,接近上年同期。华北麦区零星发生。
麦蜘蛛发生面积2015万亩,同比增加18.2%,重于上年同期,主要发生在江淮、黄淮海麦区;累计防治面积630万亩次,同比增加1倍。江淮和华北麦区虫量较低,大部地区平均每市尺行长(或百株)螨量在3-25头,其中安徽在5-30头,平均10.9头,河北南部麦区一般每尺单行1-15头,永年、馆陶最高150-200头。湖北平均单尺行长螨量3.8头,枣阳最高3000头。黄淮麦区平均每市尺单行虫量在40-55头,山东虫口密度明显重于上年同期,临沂平均每尺单行虫量300头,枣庄、聊城最高每市尺单行虫量分别达1700头、1000头。
根腐病、黄花叶病毒病等其他病虫害在黄淮海局部麦区有发生。
发展趋势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报,春季(3-5月)我国大部麦区气温偏高,江汉平原、黄淮南部、西北东部等麦区降水偏多1-2成,长江中下游、江淮大部麦区偏多2-5成,对赤霉病和条锈病等病害发生有利;北方大部麦区降水正常、气温偏高,有利于蚜虫繁殖危害。随着气温稳定回升和小麦快速生长,多种病虫害将进入发生危害盛期。西南和汉水流域小麦条锈病将进入发生高峰期,东部广大麦区麦蜘蛛、蚜虫、纹枯病、白粉病等将进一步上升危害。各地应加强病虫调查监测,及时掌握发生动态,准确发布病虫情报,科学指导防治,为夺取夏粮丰收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