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植物免疫诱抗类产品成市场新热点 为病虫防治提供新途径
日期:08-04-2017
有虫治虫,有病治病,大多数农药控制作物病虫害都是以直接杀死或抑制病虫为目标。而今,一种新型植物免疫诱抗类产品陆续被研发并投入使用,它对农作物病原菌没有直接的杀灭作用,而是通过激活植物的免疫系统并调节植物的新陈代谢,从而增强植物的抗病性和抗逆能力,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植物疫苗”。它开辟了植物保护的新思路、新途径,对于农药减量和病虫绿色防控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据了解,目前国内研究较多的免疫诱抗剂典型产品包括天然赤霉素、芸苔素内酯、氨基寡糖素、壳聚糖等。其中,氨基寡糖素登记产品54个,芸苔素内酯登记产品40个,逐步成为农药行业的登记热点。氨基寡糖素和芸苔素内酯基本上以水基化制剂为主,符合绿色农药的发展方向。
针对茶树、果树、水稻、中药、烟草等作物,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副校长宋宝安团队研究的创新产品如毒氟磷、香草缩醛、海岛素,是当前较好的免疫诱抗剂,对抗病、抗逆、增产和改善品质有较好的作用及应用前景。
相关专家指出,苯并噻二唑(BTH)是最早也是最传统的诱抗剂,国内自主创制产品还包括毒氟磷、阿泰灵等,异噻菌胺在日本登记,主要用于水稻的病害防治。从国内的很多相关试验来看,植物诱抗剂没有直接的杀菌活性,病菌不易对其产生抗药性,而且防治谱非常广,也可与化学药剂混用,达到增效或治理抗性的目的。
除了现有的一些诱抗剂以外,目前市场上已登记的一些杀菌剂产品同样具有诱导抗病的功能。比如吡唑醚菌酯,一方面能够杀灭病菌,另一方面也能够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在欧洲是按照植物健康类药剂进行登记。
当前,中国农业仍然面临着病虫害防治任务重和农药投入减量的双重压力。市场上的农药产品同质化严重、结构不合理,主要的减量措施以非农药措施为主,缺乏高效低毒的农药产品。植物免疫诱抗剂改变了传统农药的使用观念和用法,符合植保“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植物免疫诱抗剂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