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农药产业″逆势求变″ 如何把握外向突破机遇?-经济新常态下农药产业发展研究和新思考
日期:11-10-2016
作者:农业部药检所所长 周普国
十二五期间,农药产业经历了长足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农药生产国和出口国。但是近年来,世界粮食价格波动,全球农药市场出现下滑拐点,国内步入经济新常态,我国农药产业内部也面临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压力。本文从国内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态势、农药产业变化趋势、国际农业及农药市场变革、农药管理新任务思路等角度开展分析研究,提出全行业应共同努力,坚持以创新提升为前进动力,开放提升为换挡引擎,融合提升为道路选择,绿色提升为目标方向,管理提升为基础保障,共同谱写农药事业的新篇章。
1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出新要求
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农药生产、经营、使用与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息息相关。了解当前农业农村面临的形势和要求,有利于行业顺应时势、有的放矢地做好农药工作。
1.1 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进一步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超过4亿亩,约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30%,连片集中规模化生产趋势进一步凸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约129万家,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6%左右;农业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以上。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一批新技术、新装备、新组织方式应运而生,种子包衣、土壤处理、水肥药一体化等新技术和大型植保机械从推广示范转向大面积商业化应用,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0%,给传统的农药生产、经销、使用方式等将带来根本性的转变。
1.2种植业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步伐 今年年初,农业部发布《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提出通过5年努力,到2020年实现“两保、三稳、两协调”的总目标:“两保”,即保口粮、保谷物,粮食面积稳定在16.5亿亩左右,其中稻谷、小麦口粮品种面积稳定在8亿亩、谷物面积稳定在14亿亩;“三稳”,即稳定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自给水平,力争棉花面积稳定在5 000万亩左右、油料面积稳定在2亿亩左右、糖料面积稳定在2 400万亩左右;“两协调”,即蔬菜生产与需求协调发展、饲草生产与畜牧养殖协调发展,蔬菜面积稳定在3.2亿亩左右、饲草面积达到9 500万亩。玉米是此次结构调整的重点,调减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等“镰刀弯”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5 000万亩以上,配套推行粮豆轮作和粮改饲试点,积极引导农民改种大豆、薯类杂粮、青贮玉米、优质饲草等。种植业结构调整将深远影响农药产业结构,一方面保障主粮作物生产的农药产品供给压力始终存在,依然要绷紧大宗作物病虫草害防治工作的弦;另一方面,对蔬菜、大豆以及特色作物等用药提出了新需求,这就要求农药管理部门和企业都要未雨绸缪,提前进行登记和技术储备,主动为这一轮种植业结构调整服好务。
1.3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面临新的调整 2016年起,国家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由原来托底的临时收储,调整为“市场化收购”+“补贴”;东北大豆和新疆棉花将继续进行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让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这一系列措施,都旨在推进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让价格信号更好引导劳动力、土地、农业技术投入等资源流向更高效的地方,实现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农产品价格机制的变化必将倒逼农药生产企业增强创新意识,降低成本,生产出高效、安全、经济的农药产品。
1.4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更大压力 这些年,我国用十分有限的水土资源,保障了十三亿人的基本口粮,农业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凸显,已经到了迫切需要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成为“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的硬任务。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总体要求,实现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是落实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何在保障生产的前提下,将农药使用总量减下来,把对环境生态影响控制住,这是农药管理部门和行业共同面临的挑战。
1.5 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 一方面,近年来农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大,积极输出技术、人力和资本。2015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达到1 876亿美元,对外投资累计达117亿美元,遍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农产品进口大量增加,2015年粮食的进口总量接近2 500亿斤,部分高端蔬菜水果、婴幼儿奶粉等进口产品占有率快速提升,“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现象既表明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担忧,更凸显国内农业生产能力的不足,进出口调控政策有待改进。农药行业要增强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南南合作”、“走出去”的背景下,抢抓机遇,提高进军国际市场的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农药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2 国内农药产业孕育新变化
近年来,农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产企业的环保责任不断增强,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逆势求变”是农药产业在当前呈现的鲜明特色。
2.1 产业布局从弱小分散向资源集中转变 目前我国有农药登记的境内企业多达2 100多家,其中原药企业675家,制剂企业2 000多家;销售额1亿元及以下的企业多达1 800余家,多数企业主营产品类别单一,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2015年国内制剂销售额前10名合计销售90.74亿元,国内农药使用市场总产值按照400亿元估算,市场集中度(CR10)只有23%左右,属于过度竞争行业。多年来,行业多、散、弱的特质显著。
然而,这一局面正在呈现改观向好的趋势。一方面,农药国家队强势崛起,如中化集团公司整合沈阳化工、浙江化工和中化国际等,打造核心农药业务板块;中国化工集团先后并购安道麦、先正达等大型跨国企业,试水全球化扩张。另一方面,部分农药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等迅速发展壮大。2014年以来,利民化工、国光股份等公司已经成功上市,新农股份、山东绿霸、颖泰生物、绿邦作物等也成功挂牌新三板。目前行业内上市企业已超过30家,一批成规模的农药企业迅速涌现,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农药生产企业从2011年的10家,增加到2015年的40家。其中,华邦颖泰、新安、红太阳、扬农等本土公司跻身2015年世界农药公司20强(表1)。
表1 2015年世界农药企业20强销售额(亿美元)
辩证地看待近年来国内农药行业普遍不景气,预示着市场优胜劣汰的进程加速,行业兼并重组、优势资源集中、产业布局变革会成为行业发展新主线。经历彻骨严冬后,整个行业才会在春天迎来更大的繁荣。
2.2核心竞争从成本控制向研发创新转变 著名国际农化咨询公司Phillips McDougall的报告提到,2014年仅六大跨国公司的研发投入便达到30.2亿美元,占销售额的6.8%。而问卷调查显示(2013年)国内领先的150家农药企业,研发总投入只有32亿元,占销售收入的比例4%左右。在研发能力和资金投入上,国内外企业差距明显。
表2 2014年世界领先农药公司的销售额及研发支出(亿美元)
Phillips公司报告还提到,2010~2014 年之间,完成一种农药新成分创制需要的平均成本为2.8亿美元,时间约为11.3年。到目前为止,国内农药企业基本没有单独完成这个级别研发持续投入的能力。核心科技创新能力的缺失,导致多数企业只能依靠比拼成本控制,竞相杀价竞争。如除草剂草铵膦的市场价格,重蹈草甘膦之覆辙,从2015年的33万元每吨,一路下滑至今,勉强维持在11万。
为了摆脱长期处于低水平竞争的窘境,国内农药产业向研发驱动转型倾注大量资源,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十二五”期间,在科技部“绿色生态农药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的支持下,氯氟醚菊酯等15个农药自主创制新品种进入产业化阶段(表3)。氯氟醚菊酯、噻唑锌、毒氟磷等3个品种取得了国内农药正式登记,四氯虫酰胺等10个品种取得临时登记,已上市的相关产品推广面积达7 800万亩,累计实现销售额达9.1亿元。其中,氯氟醚菊酯实现了我国创制农药单个品种连续年销售额过亿元和年度销售额破2亿元的历史性突破。
表3 十二五国内农药创制品种
此外,常规农药品种和中间体的绿色生产工艺开发、生产装备的集成化和大型化、工艺控制自动化、水基型剂型加工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应用于农药工业化生产。农药领域技术专家周曙光在工艺创新和节能环保方面多年潜心钻研,获得巨大成果,于201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国内农药行业从生产制造向技术研发上游不断挺进的趋势不可逆转。
2.3 发展理念从粗放扩张向可持续发展转变 长期以来,国内农药产业的发展依赖于粗放式增长和产能扩张的速度比拼,热衷于一拥而上抢登、抢产火热品种,造成吡虫啉、阿维菌素、草甘膦、乙草胺等主流农药品种已经呈现严重供大于求的状况,企业多少缺乏针对性的产品规划。反观领先的跨国公司在产品布局上各有特色,先正达、拜耳较为均衡,主推作物整体解决方案;巴斯夫的杀菌剂较为突出,当前主打产品有吡唑醚菌酯、氟环唑等;杜邦的杀虫剂表现抢眼,氯虫苯甲酰胺是其王牌;陶氏以除草剂为主,主推五氟磺草胺、吡啶类除草剂。靠不同领域的竞品差异,国际农化巨头有效避免了互相之间的过度竞争(图1)。
图 1 2014年主要跨国公司销售份额分布图
国内企业在盲目扩张的同时,环保治理缺失现象较为突出。有研究对2005~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受理的农药项目进行统计,平均环保投资约占总投资的4.86%,而国外农药项目环保投资约占总投资的30%~40%。不过有关情况在新《环保法》出台后有了显著变化。2014年两批草甘膦环保核查刮起整个产业的第一阵“环保旋风”;新《环保法》实施后,各地环保治理逐渐发力,多家农药企业领受巨额罚单;今年,经历两批中央环保督察,农药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有了显著提升。对于国内日趋严紧的环保要求,农药企业给予正面响应,集体“补课”,积极推进新型环保农药项目、引入先进环保技术、自觉接受政策规划,搬迁实现“出城入园”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拼资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治理能力、拼可持续发展后劲,将成为面向未来农药企业需要锤炼的一项核心能力。
2.4 经营手段从单一竞争向全程服务转变 产品同质化、渠道赊欠成风、品牌缺失是目前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客观难题,导致多数企业陷入价格战的红海,难以自拔。相比之下,国外企业在培育产品竞争力的同时,更加注重从产品销售、推广使用、技术指导等方面提供一体化配套农业服务。
近一两年在“互联网+”等信息经济的深刻影响下,国内企业在经营方式有了悄然变化。农药产业在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盈利增长点等领域涌现出新的实践案例,一大批新型农药综合服务主体脱颖而出,如农一网、田田圈、蜻蜓农服、田园飞防、安飞客、农医生、农管家等信息平台,部分平台已初具规模。2015年,诺普信“田田圈”实现营业收入1.55亿元;“农一网”营业收入也达到8 000万元。农药电商、作物综合解决方案、无人机喷药、农资金融等多种新兴业态,给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丰富了农药产业链条,推动市场从产品销售单一维度向产业链全程服务的延伸。
从发展态势看,变革才刚刚开始。未来一段时间,农药产业将逐渐突破现有的营销和发展模式,实现新兴业态与传统方式的有机融合,两大主要趋势值得期待:一是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整合,在技术和资本支撑下,优势企业将在产品的基础上向全程延伸,整合产品、技术服务、品牌创造等各个增值环节,并通过全程无缝衔接实现价值倍增。二是跨界整合,农药与种子、化肥等其他农资整合,与金融等其他领域整合、与信息化等其他技术手段融合发展,极大拓展农药行业原有的边界,丰富市场经营的发展模式。
3 国际农药大格局提供新机遇
我国农药行业走出去的基础好、起步早,已经初步形成世界影响力。同时,“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农业对外合作进展迅速,也为我国农药行业提供难得的外向突破机遇。
3.1国际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为我国农药走出去提供广阔空间
3.1.1 全球农业生产力现状 根据FAO统计数据(2014),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等五种主要农作物的全球种植面积分别为2.2亿公顷、1.6亿公顷、1.8亿公顷、1.1亿公顷和0.33亿公顷。其中,种植面积排名前10位的国家占全球的比例小麦为70%,水稻为83%,玉米为68%,大豆为95%,棉花为81%(表4)。从这些比例可以看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集中于少数农业大国。
表4 2014年重要农作物种植面积世界前10名情况
单位:万公顷
上述排名共同构成世界上主要的28个农业大国。按照区域划分,亚洲国家13个: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泰国、越南、缅甸、菲律宾、柬埔寨、乌兹别克斯坦、土克曼斯坦、哈萨克斯坦;欧洲国家3个:俄罗斯、乌克兰、土耳其;美洲国家7个: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巴拉圭和玻利维亚;非洲国家4个:尼日利亚、坦桑尼亚、布基纳法索和马里;以及澳大利亚。农业大国主要分布在亚洲和美洲。从单项作物看,种植面积在1 000万公顷以上的国家有11个,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泰国、巴西和阿根廷,也主要分布在亚洲和美洲。
3.1.2全球农业生产潜力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HASA)合作开发的全球农业生态区(GAZE)数据库统计,全球现有耕种面积16亿公顷,但潜在开发耕地面积达32亿公顷,扣除各类保护区后尚有18亿公顷。其中,拥有潜在耕地面积最大的地区是南美洲和非洲。巴西拥有潜在耕地面积达3.75亿公顷,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刚果(金)也在1亿公顷以上。有研究报告指出,结合技术条件、开发难度、种植分布和政治风险等外部因素综合分析,全球耕种潜力主要集中:巴西、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阿根廷、巴拉圭、泰国和越南等国(表5)。
表5 主要农作物耕种综合潜力国家
综合分析上述数据,中国、美国、印度是世界最重要的三个农业国家,多项主要作物的种植面积均排名前列。而巴西在多项作物具备可深入开发的潜力。中美印巴共同构成国际农业领域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应成为涉农企业持续重点关注的对象。
3.1.3全球农业供需关系 近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发布报告,预测未来10年全球农产品供需总体保持平衡,到2020年,谷物量达26.6亿吨,油料产品量达5.0亿吨,食糖产品量达1.9亿吨,棉花量达2 500多万吨(表6)。主要农产品价格短期将在目前水平上趋于稳定,中后期有望回升。农产品国际贸易量增速放缓,贸易比例占产量比例基本稳定,出口依然集中于少数大国。
表6 2020年主要农作物生产和消费量预测
单位:百万吨
具体到我国的粮食供需情况:根据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综合研判,到2020年我国粮食消费需求总量将到达7.2~7.5亿吨(表7),产量有望稳定在6.0~6.2亿吨,生产与消费之间缺口在0.8~1.3亿吨,粮食自给率将维持在80%~86%。从数量上看进口比例不高,但是根据现有国内农业生产力水平折合成所需土地面积,我国粮食进口量大约需要9亿亩耕地播种面积,约占我国当前播种面积的36%。因此,稳定持续的粮食进口需求可能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新常态。作为农业上游产业,国内农药企业应积极谋划、提早布局,借助农业国际合作的高势能,积极向海外农业上游扩展,力争实现农产品和农资产品双向输送,从而更好达成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目标。
表7不同机构对2020年我国粮食消费量预测
单位:亿吨
3.2准确定位农药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准确定位农药走出目标,需要对整个国际农药市场有一个清晰的判断。
3.2.1全球农药使用量 根据FAO数据库分析,全球159个国家和地区的年均农药(有效成分)用量预计在250万吨左右。使用量排在前5位国家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分别是巴西、中国、美国、阿根廷、墨西哥。前5名国家农药使用量占到全球总量的近50%,其中巴西、中国、美国的农药用量都在30万吨级,阿根廷农药用量在20万吨级,墨西哥在10万吨级,其余国家或地区的用量均在10万吨级以下。
3.2.2全球农药市场规模 根据农药媒体网站Agrow公布的信息,2014年全球农药市场销售566亿美元。前5名的国家分别是巴西、美国、中国、日本、法国,前10名的榜单上发达国家占6席,体现了农药高价值区域仍在集中在发达国家(表8)。
表8 2014年全球农药市场销售额前10名的国家
农药使用量和市场销售额的分离,表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农药产品结构、品种选择、单品价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同时也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农药市场价值提升方面具有较大的可挖掘潜力。
综合农业生产能力、生产潜力、农业供需关系、农药使用量、农药市场规模等多项因素,巴西、中国、美国在农业和农药领域都位居世界前列,其中巴西还是目前唯一突破百亿美元农药市场的国家。因此,我国农药发展应该把巴西、美国作为对外合作的重要努力方向。
3.3 客观认识我国农药行业在国际农药舞台上的比较优势和不足
3.3.1大规模农药制造能力是我国农药的比较优势农药大规模生产需要科技能力、市场容量、资本支持、化工行业配套等多项因素支撑。在全球范围内,具备原药和制剂综合生产能力的国家和地区只有20个左右,主要集中在亚洲的中日韩、印度、以色列以及台湾地区,欧盟主要国家、美国、巴西、阿根廷、等。从国际产能分工看,专利期内农药的生产加工主要在欧美地区完成,专利外农药产品集中在中国生产和加工,印度、巴西、阿根廷、日本和韩国等国家也有部分产能,但规模依次减少。中国是全球唯一具备从原料到终端产品大规模、全产业链制造能力的农药生产国。据测算,海外农药市场近三成份额的农药产品由中国生产出口。
世界主要市场对中国农药的依赖性逐渐提高。全球农药市场前20名国家中,泰国、越南、澳大利亚、阿根廷的农药市场中我国农药占比均超过6成,分别高达84%、83%、79%、62%。占比较高的其他国家还有印度(43%)、俄罗斯(38%)、美国(33%)、墨西哥(29%)。比较遗憾是,全球农药市场份额第一的巴西,我国农药在其市场上占比只有18%,还需深入开拓(图2、图3)。
图2 2014年海外主要农药大国的市值和我国对其的出口额(亿美元)
图3 2014年全球农药市场前20名国家对中国农药依赖度
3.3.2 我国农药企业国际竞争力差距明显 农药全球农药市场主要被六家超级大公司所主宰,它们的销售额占全球农药市场的70%以上。日前,这些超级农药公司正在经历新一轮兼并重组,陶氏和杜邦的合并,拜耳并购孟山都,富美实收购科麦农后实力隐然接近六大,其中前两项并购将产生百亿美元级超级农化大公司。这一系列变化将导致全球农药行业寡头化的趋势更加明显。相比而言,我国农药企业中只有中国化工在收购安道麦、先正达后具备全球影响力,其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明显不足。因此,一定历史阶段内,大型农药跨国公司仍将是我国农药行业难以逾越的高山,需要做好与之长期共舞的准备,国内企业需要与跨国公司保持又合作又竞争的关系中,不断谋求自身的发展壮大。
3.4 正确分析影响国际农药使用的关键要素 国民收入和种植方式是影响农药使用的两个关键因素。有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农药使用强度存在倒U曲线的关系。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药使用强度会经历先增长而后缓慢下降的变化趋势。这是由于农药使用会带来农业产量提升,提高粮食安全水平,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然后会进一步刺激农民用药的需求提升;但国民收入持续提高到一定阶段后,社会对粮食安全的关注会逐步转向食品安全。高收入国家会采取粮食进口、使用高效低毒但高价的农药产品、发展绿色农业等措施降低农药使用量。根据FAO数据统计,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10余个国家的农药使用量已经出现“高点回落”的现象。对于农药使用强度的峰值点,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大致认为在人均GDP在4千美元到2万美元之间会出现农药使用量的极大值。201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7800美元,同年提出了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计划。这一举措是符合上述经济发展与农药用量倒U型假说的。
一个国家的种植方式,极大影响农药使用情况。特别是新型生物技术应用,会深刻改变一个国家的用药结构。例如,巴西在1998年批准种植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之后引起除草剂用量的快速上涨。数据表明,2000年到2013年之间,巴西农药用量增长163%,而其中的除草剂用量增长近500%。农药使用增长主要源于大量使用草甘膦。阿根廷也经历了类似情况(图4、图5)。因此,有关种植结构、生物技术应用的政策调整和技术创新,都应引起农药行业人士高度重视。
图4 巴西1999到2013年农药使用量
图5阿根廷1993到2011年的农药使用量
3.5“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我国农药出口发展新方向 1994年,我国农药首次实现出口顺差,从此农药出口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根据海关数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农药共计出口778万吨(商品量),价值386亿美元。其中,出口数量和金额排名前30名的目的国(地区)共有35个。5年间共向这些国家(地区)出口农药631万吨和317亿美元,占我国农药出口量的81%和出口额的82%。上述35个国家和地区构成了我国农药出口的主要合作伙伴(图6、图7)。
图6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药出口量前30名国家
图7“十二五期间”我国农药出口额前30名国家
我国农药主要海外合作伙伴中,与前文所述28个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国家之间重叠部分,包括巴西、美国等16个国家。十二五期间我国共出口到这16国农药的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占总量的60%和61%。但是还有孟加拉等11个海外农业大国,我国对其农药出口较少。其中,孟加拉、缅甸、柬埔寨、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恰好是“一带一路”沿线的主要国家。努力在上述国家挖掘农药出口潜力,是我国农药行业外向突围与国家发展战略的交集。明确方向、顺势而为,我国农药走出去将大有可为。
4 农药管理的新任务新思路
今后一段时间,农药管理工作思路是: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全国种植业工作会议精神,以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为核心,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工作主线,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切实转变管理方式,持续强化服务创新,不断夯实政策支持、技术支撑和人才队伍“三个基础”,全面提升农药登记管理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信息化、精准化、长效化水平。
4.1 农药管理工作要聚力攻坚五大任务
4.1.1 构建一套与农药管理新形势相衔接的规章制度体系,不断提升法制化水平 从农业部层面看,要做好顶层设计,围绕生产、登记、经营、试验及试验单位管理等关键环节,尤其是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建立全方位的配套规章规范,将农药全链条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针对农药行业内出现的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事物,对照新职能,落实好国务院“放管服”的要求。从地方层面看,要围绕职责范围,以顶层设计为基本遵循,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地方制度规范。
4.1.2 建立一套覆盖生产经营的市场监管机制,不断提升农药监管的精准化水平 牢固树立农药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的监管理念,建立部、省、县三级许可的协作机制,做好全面接管农药生产、经营管理职责的思想认识、法规制度、组织框架、工作措施等准备。围绕农药管理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方式方法,优化执法监管流程,强化依法惩治手段,推进全程追溯体系建设,促进农药执法监管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
4.1.3 完善一套基于风险评估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不断提升农药登记评审科学化水平 在借鉴国外农药风险评估理念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符合我国现实需求的风险评估标准与规范,将风险评估理念和技术,贯穿于以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制定为重点,药效、质量、健康风险、环境影响、再评价等标准体系建设中去,将风险评估技术切实应用于农药登记评审的全领域和全过程。
4.1.4 打造一个开放共享的农药大数据平台,不断提升农药管理信息化水平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覆盖农药登记、生产、经营、使用、监管等全链条的农药大数据,构建全国统一的农药管理服务平台,全面支撑农药许可审批、执法监管、行业监测、公众查询、科普宣传等,实现全国农药管理信息一体化,为农药管理决策和行业发展提供支持;重点提升农药大数据开放共享水平,打破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全面提高“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能力。
4.1.5 夯实体系发展基础,不断提升支撑农药管理事业健康发展的长效化水平 要顺应农药管理体制机制变化带来的机遇,强化职能和责任,科学布局农药全流程管理体系。紧紧围绕强化农药管理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夯实两个基础、打造两个尖端、充实基层队伍。“两个基础”即既懂农药管理、又懂农业和农药产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两个尖端”即精通农药管理国际规则、政策要求的权威专家和同时具备法律、经济、专业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基层队伍”即将基层农药管理、综合执法、检验检测等人员融合到全国农药登记管理一线队伍中去。
4.2 三个关系和四个转变
围绕上述“五大任务”,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切实做到“四个转变”。
4.2.1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从历史发展和国际经验看,市场和政府不是你强我弱、你进我退的关系,而是互依共生的关系。强政府需要强市场做依托,强市场也需要强政府做保障。但强政府不是强在什么都管,而是强在制定并监督规则。农药行业直接关系到农产品有效供给、食品安全和环境生态等重大方面,必须要有一个“强政府”来保障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也是如此。特别是国家管理理念趋向一个事情由一个部门管理,要对全流程负责的理念下,政府要更加清醒预见一举一动对行业可能造成的影响。农药管理应该管那些内容,管到什么地步,用什么方式去管,还需要仔细研究,要将中央提出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落实到我们的具体工作中。
4.2.2 鼓励创新与规范管理的关系 创新是农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规范则是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农药管理既要考虑到鼓励创新,又必须要求企业遵守规矩。鼓励品种创新和登记的同时,安全关必须紧紧把住。对于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农药电商、“飞防”打药、农资金融跨界融合等新手段、新业态,在尚无明显混乱的情况下,要给企业探索的空间,但绝不是撒手不管,要保持密切关注,及时总结出风险防控措施。对待生物农药的发展也应如此,我国在生物农药创新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国家政策也是支持的,企业近年来研发登记了不少新产品,但整体上生物农药的有效成分、作用机理还不太清楚,生产工艺相对比较落后,产品质量稳定性还有一定的差距,用户认可度也有待提高,甚至包括部分出现生物农药中非法添加现象,行业要及时认清,市场监督要加大查处力度。
4.2.3 农药登记数量与结构的关系 数量和结构是衡量我国农药登记情况的两个不同的视角和尺度,不能简单地“唯数量论”或“唯结构论”。从数量看,我国现有登记农药产品34 000多个,每年新增约3 000个,与美国近17 000个和日本7 000多个相比,数量确实偏多,而且存在大量“闲置”的问题。要客观、全面地看待这一现象,企业“闲置”登记证也是合法取得的,有些是当前不用以后会用,也有些是企业为了战略发展提前储备。从结构看,我国有效登记产品仍然以杀虫剂为主,老旧产品为主,同发达国家相比,杀菌剂、除草剂的比例仍然偏低。因此,减少数量和优化结构可以有机统一在调减传统杀虫剂产品和鼓励新型高效品种创新上,这也符合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战略要求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调减手段不能简单依靠行政命令,一定要做科学的风险分析,结合对农业生产需求的判断,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尽量将政策调整对各方的影响降到最低。
4.2.4 努力做到“四个转变”从管理理念来看,主要由机制创新向制度体制和机制创新并重转变,更加注重体制制度的建设,依据农药管理新形势任务,把各项工作法制化,做到依法评审、依法管理、依法监督。从工作重心来看,要从技术评审向技术评审和市场监管并重转变,更加注重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审视改进评审工作,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新农药的创制,为生物农药、小作物用药以及专供出口农药登记提供绿色通道。从方式方法来看,要由纸质化评审向纸质化电子化评审并重转变,更加注重网络化建设,充分利用先进信息化手段,实现农药评审、查询全程网上办理。从治理手段来看,由单一的行政管理向管理与服务并重转变,更加注重“放管服”相结合的科学治理,基于风险评估出台农药禁限用措施,规范评审行为,简化评审过程,提高评审效率,保障评审公平、公正、公开。
5 农药行业携手共同努力的方向
5.1 坚持创新提升 结合农药行业的特点,坚持创新提升要从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组织创新等多个层面入手,形成合力。
5.1.1持续推进技术创新 化学农药创制一直是国内行业的弱项,但从跨国领先企业的发展历程看,这是实现行业做强的必经之路。所以要在鼓励原创基础研究和新品种研发投入上持续发力。同时,要关注生物农药创制的机遇。我国是生物资源大国,还具有悠久的中草药文化,这些为生物农药研发奠定了较为深厚的基础,需要行业同仁加以重视和深入挖掘。
在终端产品技术开发上,要追求“工匠精神”,不断优化升级;要积极研究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抢先探索适用无人机施药新型植保机械的匹配剂型;加大水基性、粒状、缓释等环保、省力的农药剂型开发,优化农药生产工艺流程,提高产品剂型工艺质量;要强化农药生产和使用的风险评估,利用农药及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的水平提升,倒逼农药生产、销售、使用等安全有序。
5.1.2 优化升级应用创新 做好应用创新,完善从产品到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是企业的专长。近年来,国内领先企业在“老药新用”、混配开发等方向上,找对门路、做出成绩。新形势下行业发展还需要将卖产品的思维,向提供种植作物综合解决方案的思维转化。农药与肥料、农药与种子、产品与技术服务之间关系上的研究创新,将会嵌入行业产销各个环节,形成集成应用技术,构成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
5.1.3 调整激活组织创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随生产力发展而调整。从行业层面看,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向种子等其他行业学习先进经验,探索产业创新基金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鼓励发展农药产业联盟、产品互助组织、社会关怀小组等,旨在加快建立以农药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从企业层面看,为适应种植大户、统防统治等现代农业服务组织兴起,国内农药企业探索研究打破层级壁垒,向平台化转型,实现扁平化管理,结合实际谋划面向行业未来的新型组织方式。
5.2 坚持开放提升 持续开放发展,深度参与国际竞争,是化解国内农药产能过剩的重要途径。积极推进产品国际竞争力,参与资本市场布局,提高全球规则制定能力,才能更好实现产业全面走出去。
5.2.1 参与产品国际竞争,树立品牌核心价值 要以质量赢得信誉。近年来,我国农药产品出口全球150多个国家,贸易量稳步提升,得益于国内农药生产水平快速提高,部分产品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为本的弦要始终紧绷。但同时注重调整农药供给结构。国际农药市场上,我国主要扮演大宗产品原药提供者的角色,品种集中、结构单一,是发展的潜在隐患。例如,部分企业过度依赖草甘膦,目前就面临所谓“致癌风险”的全球管理不确定疑云。因此,国内领先的农药企业,通过境外登记和海外市场培育,创建自有品牌,提升价值曲线,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实现从原药供应商到名优产品制造者的角色蜕变,走出一条海外发展新路。
5.2.2 参与并购重组竞争,实现全球战略布局 要积极参与全球农药行业并购、重组。近日,中国化工集团收购先正达公司,通过跨国并购操作提升世界范围影响力,具有探索实践意义。中国企业参与国际收购,除了在兼并企业之外,还可以在收购产品、收购渠道、优势互换等进行多种方式探索,实现全球范围内资源整合、市场切入。探索投资海外前沿科技。农药创制科研的视野要从国内转向全球,在世界范围内寻求优势技术团队,做到海外科技为我所用,尽早将海外技术成果与国内农药优势制造能力对接,推动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5.2.3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突破技术壁垒 推进技术标准的国际化。我国已有农药产品规格、残留限量、施药者农药暴露模型等技术规范,先后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认可,产生国际影响。这是一条被实践证明正确的道路,需要行业继续加大力度,努力让更多的中国标准被国际推荐。全面参与登记管理全球化。近年来,我国农药GLP管理体系和GLP实验室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这为登记资料的国际互认奠定坚实基础;我国已与美国、德国、泰国、越南等国家间农药管理合作日益深化,与OECD农药管理工作组、全球联合评审、东盟等的多边合作项目稳步推进。全面参与、大力推进农药登记管理全球化,努力消除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是需要行业携手共进、矢志不渝的方向。
5.3 坚持融合提升 农药行业,在国民社会经济中,自身产值不大,但是关联要素特别多、涉及的领域特别广。行业的良性发展,需要优化整合产业内部多种要素,需要不断扩展产业上下游的价值网络,需要加快领用跨界资源的步伐。
5.3.1 加快产业内融合 鼓励企业探索原药、制剂双轮驱动发展。在原药制造的基础上,投入开发高附加值的制剂产品,提升产品盈利能力和品牌形象,扩展企业核心竞争力。领先的跨国企业普遍呈现“原药+制剂”的综合业务能力,其发展历程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策略的有效性。当前,海外市场需求有所放缓,正是国内农药原药企业“向内转身”的契机。同时,加快推进行业内的兼并重组。政府借力农药管理有关政策法规调整的时机,引导国内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完善市场监督机制,为行业创造良性竞争环境,发挥政策和市场的协同合力,推进落后的中小企业的有序转型、退出。
5.3.2 推进产业链上下游融合 国内领先的农药企业,要持续提高战略布局意识。一方面要向上不断吸纳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顺应国家科研体制改革的新取向,探索科研资源与产业力量有机结合之路,鼓励专家走进企业,深度参与战略发展布局,促进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另一方面可以探索向农产品贸易的下游延伸价值网络。鼓励农药企业利用植保技术优势,向农业供应下游渗透,利用牵线搭桥、合作经营、自主销售等多种方式参与农产品贸易,扩展整个行业价值网络。目前,行业内已有企业选取高部分附加值经济作物开展了有关的探索实践。
5.3.3 探索跨领域融合 近年来,信息经济蓬勃发展,“互联网+”国家战略逐步在各个行业展开。农药行业在跨界融合信息技术方面也进行了很多积极探索,并形成了多种典型模式。有的从网上销售入手,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信息流物流大融合;有的从农事服务入手,搭建病虫害植保知识传播平台;有的从供应链金融入手,破解行业长期以来的赊账问题。这些都是推进“互联网+农药”向前发展中十分有益的实践。此外,农药企业在继续做强自身业务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发挥资本力量的作用,走金融和实业相融的虚实结合之路,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更加充足的动力。
5.4 坚持绿色提升
5.4.1 认真贯彻落实农药使用零增长计划一是政府要引导。严把入口关,制定高效低毒农药品种登记鼓励政策,引导新产品登记。强化监管,实行农药经营许可,加强市场监督抽查,确保农药产品质量合格。完善农药品种退出机制,实施登记后再评价,探索建立风险产品召回制度。二是企业担主体。鼓励企业主动开发农药的减量使用技术,调整削减优化高毒、低效品种产出,优化作物植保解决方案,培训教育农民,共同努力降低滥用、乱用农药现象的发生。三是科技做支撑。种子处理、土壤处理、生物防控技术加快应用,环保型、缓释型和低用量农药产品快速增长,面向农业生产的综合解决方案引领发展,实施“农药零增长”的技术基础已经具备。同时,构建农药减量使用监测预警体系,重点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松嫩平原和长江中上游建立“四片一线”的监测点,综合评价农药减量行动措施的落实情况和成效,提出完善措施和建议。
5.4.2 加快推动小宗特色作物用药登记 近年来,各有关农药管理部门连续组织小宗特色作物用药专项实施,已完成723个农药产品登记,在特色蔬菜、中药材、特色水果等用药登记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这条道路还需要探索,有关的工作方法还需要总结,下一步,破解小宗作物用药难题仍然是我们需要携手共推的重点。需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明确牵头部门、职责分工、推进程序,强化内部协调和外部沟通;进一步细化管理技术要点,制定登记靶标群组化、登记作物群组化等技术规范,编制用药短缺的小宗作物目录;进一步调动多方力量,综合利用制度、政策、市场等手段,充分发挥企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等自身优势,确立小宗作物用药登记的推进路径,解决“无药可用”导致的滥用、多用等突出问题。
5.5 坚持管理提升 坚持管理理念、方式和手段的转变,以管理效能提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实现降低农药企业的制度性成本,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5.5.1 重塑理念,树立正确的政企关系 管理部门和企业虽然角色不同,但都是农药行业链条上的重要部分,都有义务和责任促进行业健康发展。部门要辨清自己的职责边界,不能过多地参与市场行为,更不能干预企业经营决策。部门与企业间都要保持“亲”和“清”二字。就农业部门来讲,“亲”就是要摆正态度,推进简政放权和优化服务,尽可能地为企业提供便利。“清”就是要坚持原则、加强管理,切实承担起“裁判员”的职责,但不能违反纪律、以权谋私。
5.5.2 完善制度,强化对企业与基层的服务 顺应广大企业做大做强、灵活自由、有序发展的需求,从政策创设上明确取向、推进产业发展。实行制度创新,扩大农药登记主体,有条件开放委托加工,减少企业在制度性成本,引导行业整合;强化审批改革,优化程序、扩大公示,规范权力运行、为企业提供便利。农药管理部门要将主动服务变成一种内在意识,把审批工作看成一种职责义务,为企业打造宽松的办事环境。
5.5.3 转变方式,优化行业管理机制 管理部门要从登记管理为核心向行业全链条管理转换,要打通事中农药生产、经营、使用,以及事后的反馈、监测,与事前登记的关联,提高综合评价农药产品和企业的能力。加强农药市场监督管理力度,加快推进农药行业信用建设,重拳出击市场中的假冒伪劣现象,强化加强国际农药管理协调,通过多边、双边农药管理合作、信息共享等多种措施,帮助企业跨越海外技术壁垒。
5.5.4 强化自律,携手改善行业治理 继续高度重视行业协会、学会等中介组织的重要作用,改善行业治理结构,倡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配合推进农药企业节能减排,敦促其自觉遵守环境保护底线。积极关注农药行业新模式、新业态、新事物,以鼓励创新、划清底线、逐步规范的思路,鼓励市场进行良性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