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衣剂市场浅析
日期:09-28-2016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近年来中国种衣剂发展迅速,农业部从1996年开始实施种子工程,使种子包衣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今年在各大农药企业销量普遍下滑的大环境下,很多企业都将目光转向了种子处理。2015年高巧单品将近1个亿的销量,先正达种衣剂也有2个多亿的销量(传统渠道和种子公司业务约各半)。在传统农药渠道举步维艰之下,种衣剂市场却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外企搞得风生水起,国内企业也纷至沓来。下面本人就将中国种衣剂市场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希望能给国内企业一些参考。
中国种衣剂发展历程
种子处理在我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就有关于谷物药剂拌种和浸种处理的记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记录进行种子药剂处理的国家。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种子处理还是从70年代开始。
第一阶段从70年代开始到90年代初:主要以福美双、多菌灵、克百威等为主要成分的产品,这些产品在80年代达到高峰,到90年代逐步淘汰。多菌灵、福美双活性低,内吸性差;克百威毒性高,而且对种子发芽率危害大,但在当时有限的病虫害防治资源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后来由于品种改良以及自留种使用量减少和新型防治喷雾药剂推广的大环境,这类产品逐步退出市场。
第二阶段从90年代初到10年后:主要表现在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等)以及新烟碱类(吡虫啉、噻虫嗪等)新成分新剂型的出现。三唑类种衣剂活性高,防效显着,杀菌广谱以及在苗期可以促根壮苗等优秀表现在10年以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三唑类种衣剂活性高的同时也容易产生药害,尤其对双子叶作物更明显。就目前主流成分对比来看:比较安全的是种菌唑,其次是苯醚甲环唑,最后是戊唑醇;活性(防效)最高的是种菌唑,其次为戊唑醇,最后是苯醚甲环唑。拜耳等外企在终端的大力推广将三唑类种衣剂的应用推向了高峰。
新烟碱类种衣剂虽然在防效以及安全性等方面优于第一代种衣剂,但其缺点也非常明显。吡虫啉缺点主要有:① 严格的剂量要求,吡虫啉虽然对蚜虫防效明显,但对使用剂量有严格的要求,达不到要求效果大打折扣;② 吡虫啉在种子萌发阶段遭遇恶劣天气极易造成种子发霉腐烂;③ 吡虫啉防效不稳定。噻虫嗪虽然内吸性、促进作物生长等性能优于吡虫啉但其在水中溶解度高,土壤淋溶性强等特点,拌种后稳定性差,极易随雨水流失,所以其防效不稳定,持效期短。
随着先正达福亮的高调上市,以及巴斯夫推出的齐跃,标志着种衣剂进入双酰胺类和吡唑时代。氯虫苯甲酰胺专利将到期,以及已经到期的吡唑醚菌酯,未来将会进入这两个化合物种衣剂登记的高峰期。
外企种衣剂产品在中国的发展
谈到中国种衣剂的大面积应用和推广不得不提拜耳的高巧。针对农户一系列的现场观摩示范使农户逐步接受和认识到种衣剂的好处。拜耳超高的终端定价策略不仅保证大量的终端活动能够顺利召开,高额的渠道利润直接带动了渠道的销售热情,也奠定了中国种衣剂的定价标准。但随着国内厂家的不断跟进渠道利润也在不断压缩。
从2010年开始各国外公司都确定了自身种衣剂项目:先正达主要围绕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嘧菌酯、噻虫嗪、甲霜灵等成分,主要代表产品有满适金、锐胜和目前小麦主要推广的格拉斯。拜耳主要围绕戊唑醇、吡虫啉,主要代表产品高巧、立克秀和奥拜瑞。收购科聚亚后的美国爱利思达主要围绕种菌唑、萎锈灵、甲霜灵等成分,主要代表产品顶苗新、卫福和帅苗等。另外孟山都、巴斯夫、龙灯等虽有种衣剂但产品的单一性在市场上面也很难与前三大企业竞争。
目前国内种衣剂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中国农药工业和其他制造业都是类似的,重营销轻技术,而种衣剂的很多问题不是营销所能解决的。外企在中国传统农药市场靠专利化合物活得很滋润。在没有专利化合物种衣剂市场,国内企业也相差悬殊,从国产的“一拌无芽”到国内企业此起彼伏的种衣剂药害,给很多企业泼了一盆冷水,面对巨大的种衣剂市场,很多企业望而却步。对于国内企业,真正的瓶颈还是缺乏相关的生产技术人才。
人才 安全性是种衣剂的最基本的要求,不同厂家的原药,含不同杂质的原药,以及生产工艺、助剂等都会对种衣剂产生潜在的安全风险。萌发中的种子就如刚出生的小孩,对外界的刺激都很敏感。如何做出安全高效的种衣剂,是很多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而种衣剂生产的相关人才却很缺乏,而且在最近几年内也不会有很大的改观。
切勿急功近利 国内很多企业今天推出一个产品,明天就想全国都在卖。拜耳的高巧在很多作物上面都在推广,但你的吡虫啉可能就不行。所以在种衣剂的推广上面,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个示范,技术配方都成熟了,才可以大面积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