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 Atractomorpha sinensis I.Boliva 直翅目,蝗科。别名中华负蝗、尖头蚱蜢、括搭板。分布甘肃、青海、安徽、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 寄主 除为害芝麻、麻类、水稻、小麦、玉米、烟草、棉花外,还为害甘薯、甘蔗、白菜、甘蓝、萝卜、豆类、茄子、马铃薯等各种蔬菜及药用植物和花卉。 为害特点 成虫及若虫食叶,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降低农作物商品价值。 |
|
|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0一30mm,头至翅端长30一48mm。绿色或褐色(冬型)。头尖削,绿色型自复眼起向斜下有一条粉红纹,与前、中胸背板两侧下缘的粉红纹衔接。体表有浅黄色瘤状突起;后翅基部红色,端部淡绿色;前翅长度超过后足腿节端部约1/3。卵长2.9—3.8mm,长椭圆形,中间稍凹陷,一端较粗钝,黄褐至深黄色,卵壳表面呈鱼鳞状花纹。卵粒在卵块内倾斜排列成3—5行,并有胶丝裹成卵囊。若虫共5龄:1龄若虫体长3—5mm,草绿稍带黄色,前、中足褐色,有棕色环若干,全身布满颗粒状突起;2龄若虫体色逐渐变绿,前、后翅芽可辨;3龄若虫前胸背板稍凹以至平直,翅芽肉眼可见,前、后翅芽未合拢 |
盖住后胸一半至全部;4龄若虫前胸背板后缘中央稍向后突出,后翅翅芽在外侧盖住前翅芽,开始合拢于背上;5龄若虫前胸背面向后方突出较大,形似成虫,翅芽增大到盖住腹部第三节或稍超过。 生活习性 我国东部地区发生居多。在华北一年1代,江西年生2代,以卵在沟边土中越冬。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孵化盛期,7—8月羽化为成虫。喜栖于地被多、湿度大、双子叶植物茂密的环境,在灌渠两侧发生多。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短额负蝗发生严重地区,在秋、春季铲除田埂、地边5cm以上的土及杂草,把卵块暴露在地面晒干或冻死,也可重新加厚地埂,增加盖土厚度,使孵化后的蝗蝻不能出土。(2)在测报基础上,抓住初孵蝗蝻在田埂、渠堰集中为害双子叶杂草且扩散能力极弱的特点,每667m2 喷撒敌马粉剂1.5—2kg,也可用20%速灭杀丁乳油15ml,对水400kg喷雾。(3)保护利用麻雀、青蛙、大寄生蝇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
在线阅读本文: http://cn.agropages.com/Bcc/Bdetail-666.htm | |
来源: | Agropages.com |
---|---|
网站: | www.agropages.com |
联系: | info@agropages.com |
关于AgroPages: | AgroPages 是全球农化领域领先的网络媒体,我们为行业提供专业的市场调研,报告定制,媒体宣传,以及品牌推广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