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黑星病
日期:2016-05-12
英文名 Apple scab
异名 苹果疮痂病、苹果黑点病
简介 苹果黑星病是世界性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苹果品质、产量和贮藏,商品果比例降低。
为害症状 |
|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或果实,叶柄、果柄、花芽、花器及新梢,从落花期到苹果成熟期均可为害。(1)枝干。在枝端十几厘米以内的部位产生黑褐色长椭圆形病斑,枝条长大时病斑会消失。在特别感病品种上,形成泡肿状。(2)叶片。病斑最早从叶片正面产生,先为淡黄的圆形或放射状,约3~5mm,色泽较周围组织深,后渐变为褐色,最后为黑色,上有一层黑色霉状物。幼嫩叶片发病较重时,叶形变小、叶片增厚,呈卷曲或扭曲状。随着叶片老化,病斑周围的健全组织增厚使病斑向上凸出黑色边缘明显,其背面呈环状凹入。叶柄上病斑呈长条形。(3)花器。花瓣褪色,萼片尖端呈灰色,因有绒毛覆盖,不宜被察觉。花梗变黑色,发病一圈时花脱落。(4)果实。在果肩或胴部产生黄绿色小斑点,后变成黑褐色或黑色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黑色霉层。随着果实的增大,病部因停止生长而变为凹陷、龟裂状。病果凸凹不平,成为畸形果。后期,病斑上面常有土红色粉红菌和浅粉红色镰刀菌腐生。后期新感染的病斑,因果面不再增大,所以病斑不凹陷,上面覆一层放射状黑色霉层。在贮藏期发病果实的病斑逐渐扩大。 |
病原物 |
|
[病原]病原为苹果黑星菌Venturia inaequalis (Cooke.)Taint.属子囊菌亚门。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不同地区、不同苹果品种上的主要致病菌类型,可能不同。(1)形态。分生孢子梗,圆柱状,丛生,短而直立,淡褐色至深褐色。分生孢子倒梨形或倒棒状,大小(14~24)?m×(6~8)?m,初生时无色,渐为淡青褐色、深褐色。子囊壳球形或近球形,有孔口,孔口周缘长有刚毛。每个子囊壳可产生50~100个子囊。子囊圆筒状,无色,大小(55~75)?m×(6~12)?m。子囊内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卵圆形,成熟时为青褐色,大小(11~15)?m×(5~7)?m。(2)特性。温度为20℃,pH值为4.5~5.8时,最适苹果黑星病菌生长。子囊壳发育温度为13℃,子囊孢子成熟温度为10~24℃,最适温度为20℃、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22℃。子囊孢子萌发适温为15~21℃,侵染最适温度为19℃。(3)寄主。苹果等。 |
侵染循环 |
|
[侵染]病原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枝和芽鳞内或以子囊壳在病叶中越冬。第2年春天,子囊孢子成熟,降雨后从子囊壳中弹射出来,随风雨传播,成为当年的初侵染源。病原侵染后在病斑表而产生分生孢孢子,成为再次侵染的主要来源。病原可被蚜虫传播。果实从膨大期开始发病,膨大后期发病最重,成熟期发病较少。辽宁沈阳从5月下旬开始发病,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发病盛期,9月下旬发病停止。果实从膨大期开始发病,膨大后期发病最重,成熟期发病较少。陕西渭北6~7月份是发病盛期。 |
发生因素 |
|
[发生规律](1)品种因素。各品种间感病性存在一定差异。(2)气候因素。降雨早、雨量大的年份发病重。特别是5~6月份花蕾开放和花瓣脱落期的降雨量,是决定病害流行的重要原因。(3)树势。树龄老,树势衰弱,管理粗放,抗病性差。密度过大,通风、透光条件小好,病菌极易传播蔓延。着露时间长的枝条易发病。 |
防治方法 |
|
[防治](1)检疫:加强检疫工作,严防带病的苗木和接穗从病区传入无病区。(2)农业防治:发病严重的果园选栽抗病品种。秋后清扫果园,收集落叶,烧毁或深埋,或用5%尿素处理加速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果树密植园和老果园要进行疏树,适时灌水,增施有机肥、磷钾肥。推广应用套袋技术。(3)药剂防治:清园后喷药,药剂可选用五氯酚钠200倍液,或0.5%二硝基邻甲酚钠,或4∶4∶100的波尔多液等。生长期喷药时间视发病轻重及当年雨水情况而定,春季雨水多时花期喷第1次药;如春旱,可于落花后10天左右喷药,每年喷药3次。可选用的药剂可选用1∶(1.5~2)∶(160~200)波尔多液,或5%安福悬浮剂1 500倍液,或80%山德生8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4 000~6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 000倍液,或1.5%菌立灭2号800倍等。药剂可交替使用,以减少病原田间的抗药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