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褐斑病
日期:2016-05-05
英文名 Grape Phaeoisariopsis spot
异名 葡萄斑点病、葡萄褐点病、葡萄叶斑病,葡萄角斑病
简介 葡萄褐斑病分布于各葡萄产区。多雨年份和管理粗放的果园易发生,特别是葡萄采收后忽视防治易引起病害大量发生,造成病叶早落,削弱树势,影响产量。
为害症状 |
|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植株中下部叶片。褐斑病有大褐斑和小褐斑2种。大褐斑病由葡萄拟尾孢菌引起,直径3~10mm。小褐斑病由葡萄座束梗尾孢霉、葡萄明针尾孢霉引起,在叶片正面病斑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褐色病斑,直径为0.2~0.6cm,多为0.2~0.3cm。病斑中央褐色至棕褐色,有稀疏的同心轮纹,病健交界部分明显,病斑边缘暗褐色,微隆起,其外缘常有水渍状环,潮湿时常在病斑中央可见灰褐色至黑褐色霉状物,似小颗粒状,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背病斑为椭圆形至不规则形,边缘不明显,病害发生严重时病斑常相互愈合,导致叶片部分或全部变黄,提前枯死脱落。 |
病原物 |
|
[病原]病原为葡萄假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 vitis (Lev.) Speg.属半知菌亚门。(1)形态。病原菌分生孢子梗从寄主的气孔长出,3~35根束生,孢梗束基部结合紧密,上部较松散,分生孢子梗细长,淡褐色,有0~3个隔膜,基部膨大,上端稍呈屈膝状,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淡黄褐色,倒棍棒形,直或略弯基部较宽,基端平切,上部渐狭小,顶端稍钝,有油滴,1~8个隔膜。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非常缓慢。菌落正面初为黑褐色菌丝厚密,后期菌落中央高,灰褐色,质地坚硬,有渗出物,菌落边缘黑褐色,不平滑基质背面黑色,产孢量特别少。(3)寄主。葡萄等。 |
侵染循环 |
|
[侵染]病菌分生孢子寿命长,可在枝蔓表面附着越冬,借风雨传播,在高湿条件下萌发,从叶背面气孔侵入,潜育期约20天。北方多在6月份开始发病,7~9月为发病盛期多雨季节可多次重复侵染,造成大发生。在江苏、浙江、上海有2次发病高峰,第1次在6月,第2次在8月。叶片上产生的分生孢子最多,1个病斑常有1 000多个分生孢子。 |
发生因素 |
|
[发生规律](1)寄主抗病性。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高感品种有喀什哈尔、和田红、玛瑙等,中感品种有:玫瑰香、小红玫瑰、吐鲁番红,美洲圆叶葡萄等,抗病品种有水晶、巨峰、无核白、巴格来等。马奶子葡萄则为免疫品种。(2)气候因素。植株生长中后期雨水多时病害流行。(3)栽培因素。浇水太多,田间湿度大,管理粗放,喷射赤霉素,枝叶旺长,密蔽潮湿或生长衰弱,结果太多,黄化病严重,氮肥太多,枝叶嫩,都促使病害加重。 |
防治方法 |
|
[防治](1)农业防治:因地制宜采用抗病品种。秋后彻底清扫果园,烧毁或深埋落叶,减少越冬病源。葡萄生长期注意排水,适当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病力,生长中后期摘除下部黄叶、病叶,以利通风透光,降低湿度。(2)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药50%消菌灵可溶性粉剂1 500倍液,或1∶0.7∶200倍式波尔多液,或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隔10~15天喷1次,连续防治3~4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