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二叉蚜
日期:2016-04-22
英文名 Black citrus aphid
异名 茶蚜、茶二叉蚜、可可蚜
简介 橘二叉蚜学 名:Toxoptera aurantii (Boyer de Fonscolombe)属同翅目,蚜科。为害柑橘类、荔枝、香蕉、菠萝、可可、咖啡、胡椒等。国内分布偏南,北限未超过黄河,最北采地山东,西至四川盆 地西缘和云南西部,东、南两向近国境线。各茶叶产区均有发生,局部密度较大。国外分布于日本(本州中部以南)、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印度、 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欧洲、澳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
为害症状
[为害症状]以成蚜、若蚜在寄主植物嫩叶后面和嫩梢上刺吸为害,被害叶向反面卷曲或稍纵卷。严重时新梢不能抽出,引起落花。排泄的蜜露引起煤污病的发生,使叶、梢为黑灰色。
发生因素
[发 生规律](1)发生世代:安徽一年发生25代以上。(2)越冬及初次虫源:以卵在叶背越冬。(3)发生因素:①气候因素。适温少雨条件下有利该虫发生。② 天敌。天敌多达50余种。主要的为大草蛉、中花草蛉、黄斑盘瓢虫、龟纹瓢虫、七星瓢虫、异色瓢虫、龟纹瓢虫、中华草蛉、大草蛉、门氏食蚜蝇、黑带食蚜蝇、 大灰食蚜蝇、四条食蚜蝇和蚜茧蜂等。
形态特征
[形 态](1)成虫:①无翅孤雌蚜体卵圆形,长2.0mm,宽1.0mm。黑色、黑褐色或红褐色;胸、腹部色稍浅;腹部无斑纹;触角第1、2节及其他节端部黑 色,喙端节、足除胫节中部外其余全骨化灰黑色;腹管、尾片、尾板及生殖板黑色。头部有皱褶纹;中额瘤稍隆,额瘤隆起外倾;触角长1.5mm,有瓦纹;喙超 过中足基节;胸背有网纹;中胸腹岔短柄。足光滑,腿节有卵圆形腺状体,后足胫节基部有发音短刺一行。腹部背面微显网纹,腹面有明显网纹;气门圆形,骨化灰 黑色;缘瘤位于前胸及腹部1节以上,第7节缘瘤最大。腹管长筒形,基部粗大,向端部渐细,有微瓦纹,有缘突和切迹;腹管长0.29mm,为尾片长的1.2 倍;尾片粗锥形,中部收缩,端部有小刺突瓦纹,有长毛19~25根;尾板长方块形,有长短毛19~25根;生殖板有14~16根毛。②有翅孤雌蚜体长卵 形,长1.8mm,宽0.83mm。黑褐色。触角长1.5mm,第3节在端部2/3处有排成一行的圆形次生感觉圈5~6个。前翅中脉分二岔,后翅正常。其 他特征与无翅孤雌蚜相似。(2)卵:长椭圆形,长0.5~0.7mm,宽0.2~0.3mm;初产时浅黄色,后逐渐变为棕色至黑色,有光泽。(3)若虫: 若虫特征与无翅孤雌蚜相似,体小;1龄若蚜体长0.2~0.5mm,淡黄至淡棕色,触角4节。2龄若蚜触角5节。3龄若蚜触角6节。
生活习性
[习性]喜聚集在新梢嫩叶背面或嫩茎上。
防治方法
[防 治](1)农业防治:个别发生数量多、虫口密度大的嫩梢,可人工采除,防止蔓延。(2)生物防治:要注意保护利用天敌昆虫。必要时人工助迁瓢虫,可有效地 防治茶蚜。(3)药剂防治:提倡喷洒26号阿维菌素50~150倍液,气温高时用低浓度,气温低时适当提高浓度。虫口密度大或选用生物防治法需压低虫口密 度时,可喷洒40%乐果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50%辛硫磷乳油2 000~3 000倍液,也可喷洒80%敌敌畏乳油或50%乙酰甲胺磷乳油2 000倍液,或洒2.5%鱼藤精300~500倍液,或1.8%农家乐乳油3 000~4 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