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由于长江中下游主发区带菌率高、小麦主栽品种抗性差, 4月中旬后期可能出现连阴雨天气,恰逢该区小麦处于抽穗扬花的易感生育期,今年小麦赤霉病在长江流域流行风险高。其中,湖北江汉平原和鄂东、安徽沿淮、江苏南部和沿江、浙江北部、上海沿海大流行,长江中下游其他麦区、四川盆地东部和北部、重庆偏重流行。
一、长江中下游主发区带菌率高
长江中下游麦区稻桩子囊壳带菌率高于常年和大发生的2012年,具备大流行的菌源量。湖北江汉平原和鄂东丛带菌率为30%~50%、鄂西北株带菌率为2.5%~15%,大部地区是上年的2~7倍。安徽沿淮及其以南大部分地区丛带菌率一般为11.2%~41.5%,比前3年同期均值偏高19.2%~257.6%,其中江淮中南部及其以南地区比大发生的2012年同期值偏高0.8~14.6倍,沿淮地区比2012年同期值偏高9.6%~32.3%;枝带菌率一般为2.0%~9.4%,比前3年同期均值偏高14.9%~262.1%,比大发生的2012年同期值偏高0.4~5.2倍。江苏丛带菌率大多为近10年来最高,苏南、沿江、里下河、沿海部分地区高于10%,通州、溧阳、宜兴、靖江50%~63.8%。浙江平均丛带菌率为41.2%,其中海盐、平湖超过75%,平均株带菌率为9.9%,其中湖州、平湖、宁海分别高达53.5%、31.0%、27.6%,菌源基数高于上年及常年同期。上海平均丛带菌率47.1%,金山最高为98%,平均株带菌率17.3%,青浦最高为41%,菌源基数是上年的3.7~4.3倍、常年同期的5~6倍。
二、小麦品种抗性差,易感生育期与病菌侵染期吻合度高
尽管长江流域沿江和江南麦区有一定比例耐赤霉病品种,但江淮、沿淮主产麦区主栽品种抗性差,加之北方白皮小麦感病品种南扩到长江中下游麦区,导致赤霉病流行风险加大。如湖北主栽品种郑麦9023、鄂麦、襄麦等对赤霉病抗性一般,豫麦、周麦、新麦等高感品种种植面积较大;安徽沿淮、淮北主产麦区主栽品种烟农19、济麦22、淮麦22、烟农5158、连麦2号、泛麦5号、山农17等多不抗赤霉病,江淮南部及以南麦区扬麦、宁麦系列对赤霉病抗性不强;江苏苏南和沿江地区扬麦、宁麦、镇麦等系列品种较耐病,但郑麦、豫麦、烟农、淮麦系列以及矮抗58、华麦1 号等高感病品种在沿海、沿淮地区种植面积大。
今年长江流域麦区生育期偏早5~7天,目前西南东部和北部、江汉南部、沿江和江南正处于抽穗扬花期,江北和江淮处于孕穗至齐穗期。据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4月上旬调查,赤霉病菌子囊壳发育与小麦抽穗进度一致,且成熟度指数高,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与当地小麦易感生育期吻合程度高,预计湖北大部、安徽和江苏江淮南部及以南麦区、浙江中南部为4月上旬末至4月中旬,安徽和江苏江淮中北部及淮北、浙江北部、上海、河南南部为4月中旬后期至4月下旬。此外,安徽和江苏淮河以南麦区种植品种多、扬花期参差不齐,赤霉病易感期长。
三、长江流域麦区降雨天气多,对病害流行十分有利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 4月17-20日,西南地区东部、汉水流域、江淮、江南地区将出现2天或以上连续降雨过程,其中江南局部将出现大到暴雨,对赤霉病菌孢子释放和侵染十分有利,具备赤霉病偏重至大流行的天气条件。
鉴于小麦赤霉病易防难治、危害损失重的特点,长江流域麦区应根据小麦生育进程和天气条件,在扬花初期施药预防,并注意雨停间隙补施或二次施药,最大限度减轻赤霉病发生程度和危害损失。
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