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站 
搜索
看资讯 查产品 查展会
首页 / 文章详情

2011/2012年度中国先后遭遇九大灾害性天气

来自分类:气候与病害
2012-09-13
qrcode

2011/2012年度中国先后遭遇九大灾害性天气

从中国气象局9月3日发布的全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中获悉, 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的一年里,中国农业主要遭遇了暴雨洪涝、连阴雨、病虫害、台风、农业干旱、高温、低温、寒害冻害和雪灾、大风冰雹等9大灾害性天气,但农业气象灾害总体偏轻,经济作物、养殖业损失重于粮食作物。灾害特点主要表现为:以多雨导致的农业气象灾害为主,暴雨洪涝、春季连阴雨、迁飞型虫害发生范围广,局地影响偏重;台风登陆个数偏多、登陆期集中且影响范围广;农业干旱、高温、低温、寒冻害、雪灾、大风、冰雹等对农业生产影响偏轻。灾害以间断性、点片特征为主,持续性、连片性灾害发生偏少。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

1、暴雨洪涝
春夏季未发生流域性洪涝灾害,但暴雨洪涝频次高、分布广,四川盆地、江南、华南和华北等地局部受灾较重,灾害以强降水导致的内涝、渍害为主。

2012年3月初,江南和华南出现强降雨过程,江西有60个县市出现暴雨。4月至5月,江南和华南等地共出现11次强降雨过程,导致部分早稻田或低洼农田被淹或被冲毁,水产养殖区漫堤、倒坝;还造成部分水稻、玉米、烤烟、油菜、蔬菜等作物生长发育受损。其中江南、华南及贵州、四川等地部分暴雨区域与前期强降雨区域相叠加,导致重复受灾。

入汛以来,北方降雨较常年明显偏多,其中7月21-22日华北北部出现历史罕见的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导致部分农田遭受洪涝灾害,湿渍害较重,玉米等高秆作物倒伏、受淹,京津冀348千公顷农作物受灾。南方入汛以来多次出现强降雨过程,6月下旬江西、湖南等12省(区、市)强降水过程造成583千公顷农作物受灾。四川盆地7月出现3次暴雨过程,致使部分农区秋收作物遭受较重洪涝灾害。7月中旬,江南中北部出现暴雨天气,导致部分农田土壤过湿和出现积涝,早稻灌浆成熟和收获晾晒、晚稻育秧受到不利影响。

另外,新疆西部地区及天山一带冬季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3倍,3月中旬后期气温迅速回升,积雪加速融化,导致乌鲁木齐、伊犁部分地区发生融雪型洪涝,部分麦田被淹,蔬菜大棚及牲畜棚圈倒塌、幼畜死亡。

2、连阴雨
南方春季连阴雨持续时间长,设施农业、经济作物受灾较重;西南地区东部夏粮产量形成关键期连阴雨也偏重发生。

2012年1月至3月中旬,江淮、江汉、江南和华南大部以及西南地区东部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导致设施农业和经济作物受灾较重。低温寡照也导致冬小麦、油菜发育期普遍推迟;华南西部和北部早稻播种进度偏慢,秧苗长势偏弱。同时,阴雨天气还造成部分农田土壤持续过湿,发生渍害,直播和迟栽油菜长势偏差且分枝数少。持续阴雨寡照、高湿天气还诱发江西、湖北等地部分地区油菜菌核病、四川盆地小麦条锈病和油菜霜霉病发生发展。

5月下旬至7月中旬,西南地区东部持续阴雨天气,导致一季稻无效分蘖增多、生育期推迟;玉米受影响最重。阴雨寡照还导致玉米螟、稻瘟病、纹枯病等偏重发生。

3、病虫害
迁飞型虫害和喜湿性病虫害偏重发生;北方粘虫出现暴发性危害,南方稻飞虱迁入早、虫量高。

2011/2012年冬季,西北地区东南部、西南地区东部温高雨多,小麦条锈病冬繁顺利、菌源基数高于2011年。江汉南部和江淮南部4月中旬、4月下旬后期至5月初出现阶段性阴雨寡照天气,导致赤霉病偏重发生,冬小麦品质受到影响。4月下旬至5月,北方冬麦区大部温高雨少,安徽、江苏、河南、山东、河北、甘肃等地小麦蚜虫发生面积较大。

南方稻区4-6月多强降水天气,高温日数少,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两迁”害虫迁入早、发生峰次多、虫量高,云贵两广湘赣等稻区稻飞虱偏重发生。

东北、华北7月以来降水频繁,适温、多雨、潮湿的气象条件促进了粘虫的集中迁飞和扩散为害,导致三代粘虫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京津等地暴发,危害程度之重为近十年罕见。另外,适温潮湿的气象条件也使马铃薯晚疫病在甘肃、陕西、宁夏、山西、内蒙古等省(区)部分地区偏重发生。

4、台风
夏季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偏多,登陆期集中且影响范围广。

截至8月底,先后有7个台风登陆我国,带来的强风暴雨使沿海地区农业和渔业生产遭受一定损失。

7月下旬“韦森特”给华南中南部带来强风暴雨,广东62千公顷农作物受灾。8月上旬台风“苏拉”、“达维”和 “海葵”相继登陆,致使东北地区东南部、华北东北部、黄淮东部、江淮中南部、江南中东部、华南东部和南部、西南地区南部等地部分农田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农田被冲毁;强降水还造成鱼塘漫塘、水质变差,鱼虾蟹类等死亡率上升,水产养殖遭受较大损失;大风使玉米、水稻、棉花等出现倒伏,设施蔬菜、畜禽大棚等倒塌、受损,果树出现折枝、落果。

此外,“泰利”、“卡努”、“布拉万”带来的大风和强降雨也给农业和渔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其中“泰利”使福建省福州、南平、三明、漳州、龙岩等6市13个县(区、市)3.9千公顷农作物受灾;“布拉万”对东北地区影响最重。

8月5日,辽宁省庄河市一处村落遭受水灾,刚刚消逝的台风“达维”带来的强降雨重创辽宁。

5、农业干旱

农业干旱发生范围小,局地性强,危害偏轻。华北黄淮初夏旱持续时间短;四川南部和云南北部冬春连旱持续时间虽长,但干旱范围和影响不及异常干旱的2010年。

四川南部和云南大部2011年11月至2012年2月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土壤墒情持续下降,库塘蓄水严重不足;入春至5月下旬初,四川南部和云南北部降水量不足5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3~8成,旱情持续发展,无灌溉条件地区冬小麦和油菜产量形成受到较大影响。

华北南部、黄淮、江淮北部等地5月至6月下旬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5~9成,气温偏高1~2℃,高温少雨导致上述大部地区出现轻至中度农业干旱,部分地区冬小麦灌浆乳熟受到影响,夏播作物出现缺苗断垄现象。

6、高温
入夏以来,长江以南地区高温天气较多,但多为间断性发生,影响偏轻。

6月底至8月中旬,新疆东部及长江中下游大部地区出现阶段性高温天气,江西、湖南部分早稻遭受轻至中度高温热害,造成灌浆期缩短,植株早衰,籽粒灌浆不充分,空粒、瘪粒增加,棉花蕾铃脱落增多。新疆东部出现20~40天的高温天气,部分正处于现蕾开花期的棉花以及蔬菜、瓜果生产受到不利影响,造成品质和抗性下降、病虫害滋生。

8月上中旬,四川盆地东北部、重庆出现10~19天持续高温天气,局部地区一季稻出现“高温逼熟”现象,高温还造成重庆中部部分地区旱象显现。

7、低温
东北地区出现阶段性低温,对水稻影响较为突出。

6月上中旬东北地区中南部出现较明显的低温时段,导致部分一季稻分蘖停止,影响有效分蘖的形成,发育进程明显延迟。7月19-22日,吉林东部再次出现阶段性低温,水稻出现障碍型冷害,其中延边州大部7月20日日平均气温低至14℃左右,水稻幼穗分化受到不利影响。

8、寒害、冻害和雪灾
南方部分地区冬季发生寒害和冻害,影响范围和程度均不及出现异常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2008年,北方牧区雪灾总体偏轻。

2011年12月,广西东北部发生霜冻灾害。2012年1月南方出现两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油菜等作物及露地蔬菜遭受霜冻和冻害,云南西南部部分地区橡胶、咖啡、香蕉也遭受低温寒害;华南中北部低温日数达5~9天,甘蔗、未收获的香蕉出现轻至中度寒害;低温寒害使马铃薯受冻、西红柿果实开裂,对部分禽畜及水产养殖也有一定影响。

江南中北部部分地区1月底出现大到暴雪,安徽、湖南、浙江等省出现雪灾,部分温室大棚被压垮塌、油菜折断。

2011年12月,甘肃张掖出现强降温降雪天气。 2012年1月,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中部、锡林郭勒盟西部积雪深度达5~20厘米,出现中到重度白灾。

2012年2月,新疆出现3次明显降雪过程,伊犁、克孜勒苏柯尔克等地州部分地区积雪深度达15~50厘米;西藏日喀则地区南部12个县和阿里地区日土、普兰等县出现大雪强风天气过程;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的阿尔山积雪深度导致部分牧区棚圈倒塌、牲畜受困,饲料短缺,牲畜走失或死亡;部分设施大棚坍塌、棚膜受损,蔬菜冻死。另外,2月22-23日,辽宁、吉林大部、黑龙江东南部降中到大雪,吉林长春、双阳等地出现暴雪,影响设施农业生产。

青海东南部持续低温冷冻天气,其中甘德、杂多、河南等县遭受中度雪灾。 3月2-7日,东北地区出现明显降雪天气过程,其中吉林东南部和辽宁局地降水量有10~23毫米,部分地区出现轻至重度雪灾,设施大棚倒塌、蔬菜冻死。

9、大风、冰雹
大风冰雹灾害发生范围广,但总体影响偏轻。

3月初,西北地区、内蒙古、华北至黄淮一带自西向东出现大风天气,月底,西北部分地区、华北北部和东北部分地区出现大风、沙尘天气。4月,新疆和内蒙古遭受强沙尘暴,新疆吐鲁番地区7级以上的大风持续了22小时,造成蔬菜大棚受损、温室农作物受灾、牲畜圈舍倒塌,棉花地膜损毁。

入春后强对流天气不断增多,4月,南方地区出现6次较明显的强对流性天气过程,江西、湖南、广东、福建、贵州等地多次出现短时大风和冰雹,对油菜开花结荚、早稻和烟苗生长以及棚架类设施农业均造成一定不利影响,农作物受灾面积约190千公顷。

5-8月全国有多个省(市、区)遭受风雹灾害,其中吉林、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北、山西、天津、山东、江苏、安徽、湖南、云南、贵州等省局部地区受灾较重,部分地区重复受灾,冬小麦、春小麦、春玉米、棉花、果树、蔬菜等遭受机械损伤,部分设施农业也受到影响。
 

Zhejiang Tide Crop Science Co.,Ltd.
收藏 打印
邮件分享

0/1200

0/1200

相关文章推荐换一换

    热搜产品

    产品名称:
    公司名称:
    产品简介:
    链接地址:
    订阅 评论

    订阅 

    订阅Email: *
    姓名:
    手机号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