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目前,种业已从传统的种植产业,转变为由技术、资本和管理三大要素构成的高新技术产业,处在以抢占战略制高点和经济增长点为目标的机遇期。种业强国与跨国种业巨头,正在围绕生物育种赛道展开激烈竞争。
集团化竞争趋势明显
现代种业始于19世纪中后期,但直到20世纪中叶,现代种业才开始兴盛,并逐步形成全球种业市场。
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加之种业市场管理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立,使种业研发表现出极大的规模效应,引发私人投资和企业兼并浪潮。
截至目前,全球种子行业经历了三次大规模并购潮,在第一次并购潮期间(1997~2000),杜邦、孟山都、陶氏化学等农化公司主要收购种子公司,诺华农业则与阿斯利康农化合并组建先正达,纷纷实现搭建″种质资源+种子+专用农药″模式;在第二次并购潮期间(2004~2008),以孟山都为首的农业巨头通过横向并购,实现种子品种的多样性;在第三次并购潮期间(2016~2018),以跨国资本大型并购和重组为主,拜耳将孟山都收入麾下(部分业务剥离给巴斯夫),陶氏、杜邦合并后分拆出科迪华。而在最近这次国际农企大变动中,中国化工集团收购了先正达。
当前,拜耳、科迪华和先正达作为全球农业科技三巨头,牢牢占据全球种业市场第一梯队的位置,并不断扩大业务范围,向上下游深度拓展,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进行种业全产业链构建,迅速提高市场占有率。
与此同时,其他种业公司也凭借差异化战略在细分市场上奠定特色化发展优势,推动全球农作物种业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例如,丹麦丹农的牧草、草坪草种子业务,日本坂田的蔬菜种子业务,中国隆平高科的水稻种子业务等,各有特色和优势。
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并购和资源整合,提高了种业的产业集中度,使种业发展呈现育种-农化-服务的一条龙发展模式。
例如,科迪华配备了专攻农业领域的种子研发团队和适用最广泛的相关赋能技术,建立了全球最齐全的种质资源库;先正达分别在美国、中国、巴西、东欧等国家和地区推出多个数字农业服务平台;隆平高科构建了辐射东南亚、南亚的水稻海外研发中心,按照″研发先行,产业跟进″的战略,依托在当地培育出的优良品种进行商业化布局。此外,隆平高科还展开援外国际培训,助力杂交水稻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
新科技融合加剧竞争
种业竞争说到底是一场科技竞逐。
2018年,美国农业部玉米育种专家爱德华·S.巴克勒提出了″育种4.0″概念,即:将基因编辑与合成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跨学科技术相结合,以智能、高效、定向方式培育出新品种。
在这个育种4.0时代,种业强国纷纷布局种业创新战略。例如,美国先后出台《美国创新战略》《无尽前沿法案》,斥资推动生物育种、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研究;欧盟启动″地平线欧洲″第九个研究框架计划,将农业生物育种研发列为重要方向;德国积极推进《″未来作物″计划》,促进合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植物育种的创新研究;日本则早在2015年就发布了《农林水产研究开发基本计划(2015/4—2020/3)》,推动生物育种的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应用;印度和巴西也纷纷把生物育种技术创新列入国家科技优先发展战略。
陕西杨凌青皮她园火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试种的木瓜(2月5日摄)
与此同时,农业种业巨头也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与科研机构紧密合作,通过技术与产品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实现内生性增长。
以拜耳为例,其拥有业内最丰富的产品研发线,并在全球范围建立研发网络基地,雇用了近1.6万名研发人员。2022年,拜耳作物科学研发费用为28.76亿欧元,较上年增长41.7%,研发投入主要用于种子性状、新化合物筛选和数字化智慧农业,以及相关创新产品线和智慧农业服务软件的开发推广。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将全球种业的竞争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将算法、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引入农业生产与管理,为客户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应用建议,成为当前跨国种业公司发展的重要趋势。
例如,拜耳和科迪华已经开始加大在数字化农业领域的投入和研发,通过与航空成像、金融保险、土壤分析、区块链、卫星遥感等领域的多个平台建立合作,搭建气象等农业信息平台、发展智能农机设备、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新技术为种植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力争推动种子业务与农化业务等深度整合;巴斯夫推出了一款在线应用程序,可以帮助农民搜集并监控多种农作物相关的数据信息,便于制订生产计划和田间管理,包括优化种子选择、减少肥料使用和提升应对农作物病虫害的能力等。
2023年11月,先正达集团中国水稻种子供应链创新中心在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正式启用。该创新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水稻种子加工厂之一,可实现全域种子繁育、加工、流通的全程数字化、可视化,并为生产者提供区域遥感、精准气象、精准植保、农场管理服务。
订阅Email: | * | |
姓名: | ||
手机号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