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当前全球经济略有复苏,原油、大宗原材料价格高企,粮食价格走强,通货膨胀加息预期增加等大趋势,叠加全球地缘政治不稳定因素、中美经济博弈,国内产能转型升级,未来农化市场走势如何,会受哪些因素影响,哪些市场值得关注和深入分析,利用数据梳理分析,希望能有所启发。
1 全球宏观环境的影响分析
2021年,全球经济虽然较2020年低谷期开始断续修复和反弹,但期间压力重重,上半年得益于疫苗接种积极推进和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下半年新冠病毒变异导致疫情再度蔓延,全球供应链再次受到挑战,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再次放缓,通胀压力上升,未来一段时间,对农化市场带来不确定性影响。
1.1 全球区域政治与环境
中国“碳中和”迈出了坚实步伐,中短期导致产品供应紧张,农化产品价格上涨。2021年成为中国“碳中和元年”已成共识,作为全球最大的农药出口国,中国“碳中和”政策直接影响农药原药的生产和供应。
中美关系趋于缓和,对中国农化产品出口带来利好。中美在外交、经济等层面也展开了多次接触,交流内容逐渐务实和有建设性,因此短期内中美关系趋于缓和。
巴西政府宣布破产,给巴西市场农化产品需求带来不确定性。2020年3月中旬开始,巴西为防控疫情,启动社会隔离政策,导致生产停滞、就业需求削减等各项负面影响,巴西政府发放大量补贴,财政压力加大。期间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巴西货币受到巨大冲击,巴西经济不堪重负,2021年1月总统宣布政府破产。
全球气候变幻莫测,影响经济活动的同时,也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2021年冬季,肆虐全球的拉尼娜现象影响了大部分重要作物区域,低温暴雪、暴雨洪水、极端高温、地质灾害等。拉尼娜气候通常会加剧相关农产品价格波动,过往20年间北半球冬季6次拉尼娜气候,CBOT大豆价格有5次发生上涨,平均涨幅18.2%,CBOT小麦价格有6次发生上涨,平均涨幅16.3%。
1.2 全球经济与汇率
新冠疫情以来各国经济基本面逐渐分化,中国和美国经济表现相对较强,欧元、日元、英镑则呈下降趋势,新兴国家货币也表现低迷。2021年,美国货币政策“大放水”,向全球提供流动性,第3季度全球大部分国家地区货币相对美元走强,对农化行业产生2方面影响。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扩大重点国家地区(如巴西等)对进口农资产品的需求;第二,受到美元汇率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中国企业部分进口原料与中间体的价格也会上涨,从而增加农化企业的生产成本。
1.3 全球油价与原材料供应
原油价格上涨,带动燃料乙醇替代性可再生能源需求增加,进一步推动玉米工业需求,带动作物种植积极性,同时,原油价格上涨也将同步带动众多化工原料和中间体生产成本上涨,从而给国内农化企业带来成本压力。全球经济逐渐摆脱疫情的重挫带来原油需求回升,但供应恢复速度远不及需求台阶式增长,加上极端天气全球能源商品供应趋紧,2021年年末北半球冬季取暖旺季来临,更是加大季节性紧张态势,供应出现阶段性危机,能源价格大幅上升。
1.4 大宗粮食价格
国际大宗粮食价格高位运行,带动种植者对农化产品投入积极性。2021年,一方面大豆/玉米等作物库存低位,受各国经济复苏的需求拉动,农产品供应紧张,另一方面,美元流动性增加带来投资需求,粮食现货价格高位振荡。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公布的食品价格指数(FFPI),2021年平均值已达125.7点,是2011年以来最高水平。2022年以来全球农产品贸易及中国国内消费量仍保持快速增长趋势,供需基本面偏紧的底层逻辑未变。目前南半球作物正值生长关键期,干旱的天气或带来产量风险,机构预测2022年度农产品供应仍然紧张,价格将在高位振荡。
1.5 新冠变异毒株
新冠疫情持续影响全球经济和社会活动,原材料流通滞缓,物流仓位紧张,将加剧农化产品生产成本提升,并逐步传导到农化产品价格,带动市场规模增加。全新变异毒株迭代出现,传播力与致病力不断上升,各国防疫政策摇摆不定,决策与执行力参差不齐。虽部分国家有序推进疫苗接种,但仍无法有效应对快速变异的毒株,未来一段时间全球仍将笼罩在疫情的不确定性中。
2 全球农化市场的周期性波动
全球农化市场受宏观环境影响,也表现出大周期波动的规律,2000年至今已呈现3个明显的波动循环。其一是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推动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带来的2000—2008年的农化市场快速发展,其二是粮食和饲料需求推动粮食价格恢复性上涨,巴西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叠加大豆锈病和棉铃虫暴发,助推了2009—2014年的农化市场增长。随后的极端天气增加、粮食需求恢复增长以及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改善了供需局面,推动了近几年农化市场的再次上涨。
尽管2020年开始,疫情隔离导致农化产品生产一度停工,影响供应,但全球农化市场自2015年低迷以来整体趋势平稳向好。2020年全球农化市场规模607.7亿美元,相比2019年增长2.5%。回看2021年,强劲的大宗作物价格和高出口需求拉动,提高了农化产品投入意愿,重点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带来更多农化产品用量,以草甘膦、草铵膦为代表的上游原药供应紧张,叠加美元走强,抬高了进出口贸易农化产品价格。此外,从地区农化产品需求看,澳洲从干旱恢复,印度季风气候利好,中国较高的病虫害压力,西欧气候利好等因素都带动了当地农化产品需求,给市场增长带来积极影响。因此,全球农化市场虽受疫情不确定性影响,但增长势头强劲,机构预测增长率8.2%,总市场规模将达到657亿美元。
3 全球农化企业的竞争格局
经过新一轮并购重组,全球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目前,排名前五的跨国公司占据约68%市场份额,近5年来,拜耳收购孟山都,陶氏杜邦合并后剥离农化业务成立科迪华,中国中化先后收购安道麦和先正达,成立先正达集团,在行业下行周期一定程度减少了各自的竞争压力。
全球农化企业根据产品结构和研产销模式,可以分成三大类,第1类是传统研发驱动型跨国公司,包括先正达、拜耳、科迪华、巴斯夫、富美实,企业需要不断地创制新化合物研发推动业务增长,研发费用占比高,具备跨国家地区的生产和供应组织能力,并在全球重点国家地区构建了完善的品牌制剂分销网络,公司通过不同产品线和地域间平衡业务风险,公司业绩增长表现平稳。第2类是日本研发型公司,新化合物研发能力强,近几年在全球新化合物上市放缓的大环境下依然保持研发管线活跃,生产布局多集中在日本本土,近几年有转移到印度或与印度企业合作的趋势,制剂产品营销和渠道资源仅限于日韩等局部地区,在南北美和欧洲等更开阔市场的开发依赖与跨国公司合作。第3类是仿制型公司,包括UPL、PIIndustry等印度企业,纽发姆、安道麦等跨国制剂企业及江山、扬农等中国企业,仿制型企业研发多关注仿制原药工艺优化和新制剂剂型开发,生产多依托核心化合物工艺延伸,制剂仿制企业营销网络完善,但原药仿制企业则多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开拓全球市场。
从业绩表现看:2020年传统寡头跨国公司大部分仍保持增长,但第1、第2梯队公司的并购重组之后的协同效应,受不利汇率、极端天气及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暂未完全发挥,相关业务增长乏力,拜耳、巴斯夫业绩同比甚至略有下降(见表1)。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增长强劲,国内新一轮规模并购整合也进一步开启,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销售份额有望再创新高。
表1 跨国公司2020年农化产品经营业绩
从企业发展趋势看:第1梯队寡头企业并购、重组已基本告一段落,预计未来跨国公司将结合传统农用化学品的优势,在生物制剂/生物刺激素领域开展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性投资,利用快速增长的生物解决方案实现未来可持续增长,跨国公司也不断探索颠覆性技术,开拓数字化服务业务以期未来形成终端数字化服务矩阵,辅助加快产业链整合。与跨国公司创新速度停步不前甚至微弱下降相比,日本公司仍保持持续创新能力,保障化合物创制输出,此外,中国企业也响应国家创新号召,通过加强外部研发合作保持创新活力,未来日本、中国等依托研发创新支撑的企业仍将是增长的重要引擎。
4 全球重点地区市场趋势
国际上一般把农化市场拆分成北美、拉美、亚太、欧洲和中东非5个区域,以2020年农化市场规模计算,分别占比16%、30%、29%、21%和4%。巴西、美国、中国、日本、阿根廷和印度是农化市场规模前六大国家,全球市场份额占比分别是18%、14%、11%、6%、5%和4%,这里笔者将以巴西、美国、中国、印度为例简要分析市场特点和未来趋势,见表2。
表2 TOP20国家近年市场容量及增长率情况
巴西农业资源丰富,是全球重要的农业国家之一,已耕地面积超11亿亩,是全球第二转基因作物种植国,第一大豆生产国,第四玉米生产国,其农产品出口金额位列全球第2位(2019年总出口金额532亿美元)。巴西已逐步成为世界最大的农用化学品需求市场,进出口数据显示,其是最大的农药进口国家,农药进口金额达31亿美元。巴西本土农化市场规模109.6亿美元,其中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分别占比31%、39%和28%,大豆、玉米和甘蔗是前三大作物(分别占比51%、12%和11%),本土需求最大的前五大农化产品分别是草甘膦、丙硫菌唑、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虫腈。虽然2021年1月巴西宣布破产,但巴西农业生产一直得到政府支持和保护,受到中国经济恢复、中美贸易争端带动巴西大豆/玉米出口需求增长,2019—2021年巴西大宗作物尤其是大豆和玉米面积和产量都保持稳定增长。在巴西,草甘膦抗性杂草防治需求日益上升,大豆锈病抗性管理仍然是种植户痛点,中长期趋势看,巴西市场规模将保持稳定,机构预计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1.8%,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3%,2025年市场规模120亿美元。
美国是全球第一农产品出口国家,2019年总出口金额807亿美元。美国农化市场规模82.5亿美元,其中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分别占比59%、17%和20%,大豆、玉米和果蔬是前三大作物(分别占比28%、28%和15%)。美国是转基因商业化最早也是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其92%玉米和94%大豆是转基因品种。结合转基因作物抗虫耐除草剂的特性,美国本土需求前五大农化产品分别是草甘膦、麦草畏、精异丙甲草胺、噻虫嗪和嘧菌酯。未来趋势看,草甘膦抗性杂草防治需求稳定,但本土登记监管趋严,预计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1%,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3%,预测2025年市场规模增长至88.2亿美元。
中国是全球第一农药原药生产和出口国家,2019年农药总出口金额102.25亿美元。中国承担了全球农化产品生产和输出角色,也是重要的农化产品消费需求国家。中国本土农化市场规模约65.8亿美元,位居全球第3位,其中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分别占比20%、43%和34%,果蔬、水稻和玉米是前三大作物市场(分别占40%、20%和9%),前五大农化产品分别是草甘膦、代森锰锌、阿维菌素、毒死蜱和吡虫啉。自2019年首个转基因转化体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公示以来,中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进程明显加速,预计3年内正式商业化,届时国内植保产品需求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草甘膦需求量显著增长,部分玉米苗后选择性除草剂需求将下降。中长期看,中国病虫害防治需求稳定,在双碳政策驱动下,原材料成本上涨是必然趋势,未来逐步传导到制剂应用市场,机构预测中国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3.9%,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25年市场规模增长至79.6亿美元。
印度本土农化市场规模约26.4亿美元,位列全球第6位,也是全球重要的原药生产和出口国家,农药总出口金额31.8亿美元,位列全球第4位。受中国供给侧改革、中美产业脱钩风险加大、西方去中国化影响,印度在原药生产供应的地位逐渐提升,印度农化企业过往业绩增长迅速,农药出口金额和总量2014—2018年复合增长率均超过10%。但印度化工基础设施配套相对落后,合成工艺技术积累薄弱,制约原药品种丰富度和规模体量,因此,中短期内较难撼动中国在农化产品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中长期看,印度政府对农药监管趋严,农化产品结构将进一步升级,机构预计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4%,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25年市场规模增长至32亿美元。
5 不同农化产品类型的趋势
全球植保市场可分为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和其他植调剂四大细分市场,其中除草剂规模最大(占比40.1%),杀虫剂第2(占比29.5%),杀菌剂第3(占比27.4%),最后是植调剂等其他产品(占比3%)。
除草剂是全球植保市场规模最大的细分领域,全球销售额前10的除草剂品种分别是草甘膦(18%)、草铵膦(3%)、2,4-滴(3%)、硝磺草酮(3%)、莠去津(2%)、异丙甲草胺(2%)、百草枯(2%)、乙草胺(2%)、唑啉草酯(1%)和麦草畏(1%)。转基作物推广、除草剂抗性发展、各国禁限用政策、新化合物研发是影响除草剂品种结构的重要因素。未来草甘膦/草铵膦为代表的灭生性除草剂受中国市场转基因商业化驱动及全球百草枯逐步退市影响,需求增长,ALS类选择性除草剂有残效期长影响后茬作物种植,在欧洲被列入替代候选清单(如烟嘧磺隆),且受转基因玉米推广影响,部分需求被草甘膦替代,该类品种市场将萎缩,HPPD类和PPO类选择性除草剂受草甘膦抗性杂草防治需求拉动,在转基因广泛应用的南北美地区稳定增长。此外,跨国公司也在致力于推动新作用机理化合物商业化,如富美实在2021年新推出tetflupyrolimet是国际除草剂抗性管理委员会认可的Group 28第一个有效成分。综合来看,未来除草剂市场增长缓慢,机构预测未来5年市场增速1.6%,至2025年增长至265亿美元规模。
杀虫剂是全球植保市场规模第二的细分领域(2020年占比29.5%),全球销售额前10的杀虫剂分别是氯虫苯甲酰胺(9.2%)、噻虫嗪(7%)、吡虫啉(6%)、高效氯氟氰菊酯(4%)、阿维菌素(4%)、毒死蜱(3.9%)、氟虫腈(3.2%)、乙酰甲胺磷(2.8%)、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7%)、噻虫胺(2.4%)。转基因抗虫作物商业化、虫害抗性发展、登记监管政策、局部市场虫害暴发、生物制剂推广和新作用机理化合物上市都将对杀虫剂品种结构产生影响。随着B.t.性状为代表的转基因作物广泛应用,原来次要虫害如蚜虫等上升为主要虫害,带动相关烟碱类品种需求增加,但欧美国家一直对烟碱类的蜜蜂毒性高度关注,噻虫嗪、噻虫胺、吡虫啉等被陆续禁用,对新化合物环境暴露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也带来对新型生物制剂产品需求。草地贪夜蛾等虫害在局部区域频繁暴发,带动局部区域杀虫剂需求。亚太地区水稻鳞翅目害虫连年偏重发生,且虫害抗性逐渐加重,对新型GABA调控型杀虫剂带来更多市场需求。综合来看,杀虫剂市场稳定增长,机构预测未来5年市场增速2.6%,2025年增长至204亿美元规模。
杀菌剂2020年市场规模166亿美元,全球销售额前十大杀菌剂分别是嘧菌酯(6.9%)、丙硫菌唑(6.8%)、代森锰锌(5.9%)、吡唑醚菌酯(4.9%)、戊唑醇(4.4%)、铜制剂(3.6%)、肟菌酯(3.6%)、苯醚甲环唑(3%)、氟唑菌酰胺(2.8%)和丙环唑(2.7%),前五大作物分别是蔬果(23.8%)、谷物(17.4%)、大豆(17.2%)、葡萄(8.3%)、水稻(7.7%)。如果按作用机理类型分析,杀菌剂可分为触杀保护剂类(21%),SBI甾醇抑制剂类(27%),QoI呼吸链抑制剂类(19%),SDHI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11%),其他(21%)。巴西大豆锈病和西欧谷物颖枯病是杀菌剂最重要的痛点市场,长期单一作用机理杀菌剂的重复使用,导致局部地区病原菌的抗药性积累。欧洲地区的禁限用政策趋严,限制了部分杀菌剂品种在欧洲市场的销售,比如代森锰锌、百菌清、铜制剂和部分三唑类杀菌剂,将推动欧洲市场杀菌剂产品迭代升级。此外,在有机农业发展、登记政策推动和抗性管理需求影响下,欧美地区种植者对杀菌生物制剂需求增长。SDHI类杀菌剂产品表现优异,包括活性高、杀菌谱广、环境友好、安全性高、作用机理独特等,需求将增长,SBI甾醇抑制剂类杀菌剂虽性价比高、杀菌谱广,但欧盟登记政策关注其内分泌紊乱风险,在亚太、南美市场需求稳定,在欧洲市场需求下降,QoI类杀菌剂应用作物不断推广,但抗性发展较快,未来需求稳中略增。机构预测未来5年市场增速2.7%,2025年增长至190亿美元。
6 小结
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报告预测,2050年全球人口数量将增加到97亿,到本世纪末地球将承载109亿人口的“重负”,人类对食品的需求仍在不断增长。而全球耕地面积除非洲外,其他都处于较饱和状态。如何帮助种植户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食物,是农化行业长远发展的源动力。
结合法规/原材料/双碳等全球性的监管与政策,农化行业中长期将面临产业升级。品种结构方面,因法规政策趋严,传统的高毒/低效的产品、对有益生物有毒性风险的产品、干扰人类内分泌的产品等将逐步被替代,叠加生物制剂产业的快速发展,农化产品品种将在各地区呈现多元化发展。产业链方面,中国在全球农药原药生产供应的地位较难被撼动,但在双碳政策、原材料价格波动、全球货币汇率波动等综合影响下,国内原药企业以往打造规模优势的发展模式将升级到围绕核心技术优势构建竞争壁垒的新模式。
来源:《农药》2022年第6期
作者:中化农化有限公司 李丽春 陈坚 刘婧微
订阅Email: | * | |
姓名: | ||
手机号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