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站 
搜索
看资讯 查产品 查展会
首页 / 文章详情

2021年中国玉米市场分析

来自话题:#粮食作物
2022-02-22
qrcode

2021年是玉米价格由疯狂回归理性的一年,整体价格表现出冲高回落的走势,全国均价在年初便快速冲至3000元/吨的历史性高位,让众多市场参与者不知所措,玉米的强势也带动小麦等其他谷物价格大幅上涨,玉米俨然成为谷物市场“带头大哥”。但之后便被其他谷物“兄弟”抢占市场,价格逐步回落,经过反复调整,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年初的起点,年底最终回落至2700元/吨附近。


2022玉米市场能否重回强势仍存在较多变数,饲料需求下降、种植面积回升、进口维持高位、替代品使用增多都在扰动新年度玉米市场。在此我们将从政策、供需、价格、深加工、饲料养殖等多方面回顾2021年国内玉米市场情况,并对2022年玉米市场作出展望。


玉米价格“上涨一个月、回落一整年”


2021年玉米市场承接2020年强势表现,首月便从2665元/吨冲至历史高位3000元/吨,但随后便呈现高位回落的态势,主要是由于生猪养殖规模达到顶点以及深加工消费增长乏力,同时替代品使用大幅增加,叠加不断有进口谷物到港补充需求,国内价格震荡下行,仅在第四季度由于新季供应出现阶段性问题导致价格出现一定程度上涨,年底报价2734元/吨,全年上涨69元/吨,跌幅约2.6%。大商所中国玉米主连合约同样出现较大振幅,年初便刷新历史纪录冲至2930元/吨,之后便持续回落,最低跌至2429元/吨,虽然回落幅度较大但依然处于较高水平,至四季度价格反弹至2600~2700元/吨,全年下跌70元/吨,跌幅2.55%。


(一)1至4月高位震荡阶段


2020年突发新冠疫情,由于防疫的迫切需求导致市场几乎处于“冻结”状态,企业普遍被突发事件打了个措手不及,春节后原料供应一度紧张异常。而2021年初防疫形势依然严峻,为避免出现被动局面,企业节前备货非常积极,叠加“非洲猪瘟”疫情防御已经颇具经验,生猪养殖规模已恢复至高位,整体玉米需求爆发性增长,同时陈小麦拍卖价格持续攀升,增加替代品使用成本,综合导致1月玉米价格猛涨,市场气氛近乎疯狂,连续3周出现100元/吨的周涨幅,全国玉米平均价冲至近3000元/吨,随后价格在2900~3000元/吨附近持续震荡。


(二)5至9月震荡回落阶段


至5月,由于全国玉米均价维持在2900元/吨以上的高位,大量替代品涌入玉米消费市场,以托市拍卖小麦份额最多,河南、安徽等小麦主产区小麦玉米差价一度达到400元/吨。在巨大的利差刺激下,小麦拍卖热情高涨。2021年初至5月份小麦停拍时,上半年最低收购价小麦拍卖成交2765万吨,加上2020年成交2347万吨,累计成交托市小麦5100多万吨,绝大多数成交集中在2020/2021生产年度,市场普遍预估其中3500万吨左右涌入2020/2021生产年度饲料市场,挤占了玉米份额。与此同时进口也开始大量到港,饲料企业养殖利润快速回落,部分企业已出现亏损;深加工行业更是受高价玉米拖累,导致产品价格较高、市场萎缩,开机率整体表现不及前两年,持续在50%~70%的低水平徘徊,整个玉米消费市场萎缩明显。并且随着6月新季小麦大量上市,企业选择较多,因此玉米价格开始慢慢回落,但不少囤粮主体仍不愿出粮,因此价格回落较慢,5月至8月底全国均价回落约120元/吨,至2794元/吨。而9月份眼看新玉米即将上市,需求方面并没有好转,囤粮主体不得不认赔出库,价格下跌明显,全国均价单月下跌110元/吨,至月底跌至2686元/吨。


(三)10至12月逆势回升阶段


进入10月本应是新粮开始上市、价格下跌的阶段,但本年度华北地区受到暴雨突袭,不仅减产而且影响收割,上市普遍推迟;而东北同样降水偏多,虽然并未造成减产,质量影响也相对较小,但农田积水同样导致收割困难,东北、华北主产区上市普遍推迟一个月以上。受此影响,价格开始逐渐上行,尤其进入11月后,随着前期小麦和玉米的结转库存消耗殆尽,市场急需新季玉米补充需求,单月上涨达到80元/吨。至12月底随着上量逐渐增多,且由于效益不佳企业备货并不积极,且由于价格过高,上半年高位接货导致亏损的教训如芒在背,贸易主体更不敢轻易备货,市场期待的节前备货潮落空,价格逐步稳定并小有回落。四季度全国玉米均价从2670元/吨最终上涨至2737元/吨,整体上涨70元/吨。


产需缺口缩小 供需有保障


2020/2021年度,由于国内玉米价格持续高企,以小麦、水稻为代表的大量替代品凭借自身性价比优势,挤占国内玉米消费市场,玉米进口也大幅增加,国内玉米市场由传统的纯粹由国内自身供需左右,变成由国内整体谷物大市场及进口谷物共同影响,市场复杂度大幅增长,在行情上呈现品种联动、内外联动的新特征。具体而言,2020/2021年度小麦拍卖4500万吨左右,定向水稻2200万吨左右;玉米进口近3000万吨,3倍于上一生产年度;高粱、大麦、小麦分别进口868万吨、1205万吨、988万吨,较上一生产年度分别增长134%、101%、41%。考虑到国际粮价上涨、进口利润下降等因素,预计2021/2022年度进口玉米及替代品可能较上一生产年度有所下降。


生产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2021年国内玉米种植面积约为6.19亿亩,与上一生产年度基本持平。本年度虽然华北地区玉米生产受到暴雨天气影响减产,但东北气象条件较好增产较多,因此在种植面积不变的背景下,全国整体依然实现了增产,2020/2021年度总产量为27255万吨,较2019/2020年度增长1190万吨,增幅4.6%。对于新生产年度供需方面,由于玉米价格大幅上涨,种植效益提高,农民种植玉米意愿增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2022年度全国玉米播种面积达6.50亿亩,比上一生产年度增加3090万亩,增幅5.0%,预计整体产量有望达到2.8亿吨。


消费方面,2021年生猪养殖规模快速恢复至高位,饲料消费增长明显,但由于大量替代品涌入挤占玉米市场份额,因此饲料生产增长的玉米消耗大量被替代品填补,因此估算年度饲料玉米消费与2020年持平,为19000万吨水平;而深加工方面由于原料快速上涨,产品竞争力下降,企业开机情况不佳,玉米消费预估略减,年度消费预估在8000万吨水平。结合食用消费和种用消费,判断年度总消费接近3亿吨水平,综合来看年度产需缺口在3000万吨左右水平,进口及替代品完全能够补充缺口,因此2021年玉米价格呈现高位回落走势。而2021/2022年度玉米饲料消费量预计稳定略降,深加工稳定略增,整体玉米消费量预计与上一年度持平或略减,维持在3亿吨附近。


因此判断年度玉米供需依然维持紧平衡态势,阶段性季节性缺口依然会出现,但整体供应无忧,因此价格呈整体稳定、阶段性涨落的走势。


政策“稳”字当头


进入2021年,国内玉米已基本实现完全市场化,没有了大量储备的压力,借助生猪养殖恢复的东风,玉米价格快速上行,种植面积也在政策引导和利益驱动下显著增加。玉米市场化运作顺利,生产规模也已达到一定高度。为了统筹稳定整体粮食市场供需,有关玉米种植的表述也从“扩大”再次转变为“稳定”。作为玉米重要替代品的小麦,托市收购价格也进行了调整;同时对于玉米下游生猪方面也提出了逆周期调控的要求。


(一)种植政策重回“稳定”


从2016年玉米市场化改革开展以来,我国玉米供需两方面都上了新台阶,自我调节能力也大幅提高,改革成果显著。在2021/2022年玉米种植面积已出现明显增长的背景下,政策指导原则从2021年的“稳口粮、稳大豆、扩玉米”,演化到2022年的“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政策指导中明确表示稳定玉米产量首先要稳住面积,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最大限度挖掘撂荒地、间套作潜力,确保明年粮食面积保持基本稳定。同时,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生产要素和体制机制两个方面着力,持续挖掘增产潜力。因此可以预见新年度玉米供应将会稳中有增。


(二)上调托市小麦收购价格


本年度由于玉米价格较高,饲料企业大量选用托市小麦补充饲料需求,小麦价格对玉米价格显示出强大的牵制作用,因此对小麦政策也需要保持关注。10月14日,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等五部门发布通知称,2022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因素,经国务院批准,2022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5元,即2300元/吨。并且限定2022年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总量为3700万吨,第一批数量为3330万吨,不分配到省;第二批数量为370万吨,视收购需要具体分配到省。托市价格的提高也反映了市场对新季小麦价格预期较强,间接支撑玉米价格。


(三)建立生猪产能逆周期调控机制


在有关方面全方位的支持下,2021年生猪生产已完全恢复并超过通常水平。为了稳定国内生猪生产,保证行业良性发展,熨平“猪周期”波动,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银保监会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生猪产 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以保障猪肉基本自给为目标,建立预警及时、措施精准、响应高效的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用5~10年时间,基本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市场周期性波动得到有效缓解。为此《意见》提出建立以能繁母猪存栏量为核心指标的逆周期调控机制,将能繁母猪存栏量月度同比变化率正负5%和10%作为调控基准,建立异常变化自动触发调控机制,重点是避免能繁母猪存栏量过度下降埋下供应隐患。将产能调控方案与政府猪肉储备调控相互配合,形成源头预先调控和产品终端调控互相补充的格局,从而更好促进生猪稳产保供。根据农业农村部印发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十四五”期间,以正常年份全国猪肉产量在5500万吨时的生产数据为参照,设定能繁母猪存栏量调控目标,即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稳定在4100万头左右,最低保有量不低于3700万头。作为玉米第一需求大户的生猪养殖,更加平稳的周期过渡显然能减少玉米价格的大起大落,能显著稳定玉米生产、稳定农民收益,非常有利于国内玉米市场良性发展。


深加工及饲料生产面临压力


2021年,玉米深加工行业受原料价格上涨冲击严重,整体盈利不断下滑。由于整体行业产能较大,产品涨价幅度跟不上原料涨价幅度,并且产品价格上涨进一步导致需求下降,2021年样本企业库存整体高于前3年,企业不得不减少开机以维持价格,行业内部竞争激烈。全年玉米深加工行业整体平均开机率在60%附近徘徊,不及2020年,全年亏损时期和盈利时期各占一半。


2021年度玉米消费量预计与上年持平或略减,预计在8000万吨水平附近。而2022年度饲料方面对玉米需求有下降可能,有望阶段性带动玉米价格重心下移,从而有利于深加工行业利润恢复,因此预计深加工方面年度玉米消耗可能稳定略增。


受生猪养殖强势恢复带动,2021年我国饲料生产大幅增长,饲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29344.3万吨,比上年增长16.1%。其中,猪饲料产量13076.5万吨,同比增长46.6%;水产和反刍动物饲料方面也有不错表现,产量分别为2293万吨、1480.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8.0%、12.2%;而禽类饲料方面表现不佳,规模继续下滑,蛋禽、肉禽饲料产量分别为3231.4万吨、8909.6万吨,同比分别下降3.6%、2.9%。


截至2021年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329万头,环比微涨0.77%,同比增长4.04%,仍超出4100万头基准数5.5%;全国生猪存栏量为44922万头,同比增长10.5%,产能处于较高水平;2021年全年共出栏生猪67128万头,同比增长27.4%;全年猪肉产量5296万吨,比上年增长28.8%,基本达到历史正常年份水平。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在2021年6月冲至本年高位4564万头,之后便一直在稳步回落,可见生猪养殖恢复在2021年已经完成,行业由增长期转入新的收缩期。这主要是由于产能大幅提高,猪肉供应充足导致价格快速下跌,养殖利润大幅下降。


截至2021年末,全国22个省市生猪均价报16.3元/公斤,同比下跌51.97%;全国猪肉平均价格25.18元/公斤,同比下降46.94%;全国仔猪平均价格28.74元/公斤,同比下降68.58%;目前自繁自养理论盈利报-115.46元/头,而2020年年底养殖利润则高达2236元/头;外购仔猪养殖利润报103.06元/头,而2020年同期为679.71元/头,猪粮比下跌至5.75附近。


2022年,考虑到能繁母猪回落情况,结合养殖周期,预估上半年生猪存栏量回落明显,而下半年有望回升,对应猪饲料对玉米需求也会呈现出先降后涨的趋势,生猪养殖对玉米需求也会相对稳定。而禽料方面,依然会维持小幅收缩,反刍小幅增长。总体而言,饲料方面对玉米需求预计稳定略减,国内玉米需求依然会受到进口和替代品挤压。


2022年玉米市场展望


展望2021/2022年度玉米市场,我们认为,供应端种植面积将会稳定略增,如果天气配合,玉米大概率增产,并且随着价格高位回落及替代品价格上涨,进口和替代品使用有望下降。


消费端,考虑到生猪养殖进入收缩周期,其它品类养殖增量有限,饲料方面玉米消费有可能小幅回落;深加工方面在盈亏平衡线附近运行,以稳定为主,不会有明显增加。


综合分析,我们认为,新年度玉米产需缺口缩小,在替代品和进口的补充下年度供需平衡,价格也将以平稳为主。考虑到生猪养殖周期和国际粮食价格上涨趋势,新年度玉米可能呈现出先跌后涨、整体价格重心小幅上移的态势。新年度除了玉米自身生长及收获情况之外,小麦生长情况、国际谷物价格、生猪养殖周期变化及新冠肺炎疫情变化情况将成为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 



(作者:特约分析师王向博)


Zhejiang Tide Crop Science Co.,Ltd.
收藏 打印
邮件分享

0/1200

0/1200

相关文章推荐换一换

    热搜产品

    产品名称:
    公司名称:
    产品简介:
    链接地址:
    订阅 评论

    订阅 

    订阅Email: *
    姓名:
    手机号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