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穗发芽是指小麦在收获前期遭遇连续阴雨天气而导致穗部籽粒发芽的现象,是小麦产区面临的世界性农业气候挑战之一。小麦穗发芽不仅会导致产量损失,而且发芽的小麦不能用于制种和制粉,仅能作为饲料,经济效益大幅减少。
针对上述问题,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自主合成了一种生物延缓剂“(E)-N-(2-氟苯基)-2-(3-(羟亚胺)-2-戊基环戊基)乙酰胺”,探究了其延缓小麦穗发芽及其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旨在为其延缓小麦穗发芽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下一步研究和推广奠定基础。
研究人员选用河南开封主栽小麦品种‘泛麦8号’为试验材料,在小麦蜡熟期取样进行穗发芽诱导,试验设置5个处理和5个取样时间:CK(清水)、P(1%二甲基亚砜)、P+D(1%二甲基亚砜+0.1%渗透剂)、T2(1500 mg/L生物延缓剂+1%二甲基亚砜+0.1%渗透剂)、M4(1200 mg/L茉莉酸甲酯+1%二甲基亚砜+0.1%渗透剂),在浸种4小时后的12、24、36、60、84小时取样,探究不同时间该生物延缓剂对小麦发芽率、千粒质量、α-淀粉酶活性、淀粉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种子发芽率随诱导穗发芽时间延长呈现升高趋势,其中CK、P和P+D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与CK相比,T2和M4的发芽率显著降低,T2的发芽时间延缓了24-32小时,而M4的种子失活,未能发芽。千粒质量随诱导穗发芽时间的延长呈现降低趋势,T2与CK相比缓解了小麦千粒质量降低的趋势。小麦α-淀粉酶活性随诱导穗发芽时间的延长呈现升高趋势,T2的α-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M4。降落数值呈现降低趋势,CK、P和P+D处理降低的幅度显著大于T2和M4,且在诱导60小时后达到稳定状态,T2和M4的降落数值在36小时后急剧下降,且T2下降的更为明显。
小麦总淀粉、支链淀粉、总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含量及小麦粉干湿面筋含量及SDS沉降值随小麦穗发芽时间的延长均呈现下降趋势,T2的这些指标在84小时时分别降低16.15%、19.25%、3.17%、5.95%、6.86%、9.58%、5.36%和12.53%,降低的幅度(比率)显著小于CK,而直链淀粉含量未受到显著影响。籽粒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呈现增加趋势,且清蛋白增加幅度大于球蛋白,而不同处理小麦的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随诱导穗发芽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诱导84小时时T2和M4与CK相比差异显著,且谷蛋白受发芽的影响更为明显。
综上,喷施1500 mg/L的生物延缓剂可显著延缓小麦的穗发芽时间,保证了小麦种子的活力,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小麦穗发芽导致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的负效应。但小麦蜡熟期后施药,是否存在药物残留以及食品的安全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刚
订阅Email: | * | |
姓名: | ||
手机号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