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站 
搜索
看资讯 查产品 查展会
首页 / 文章详情

马铃薯主粮化 探索中前进发展

2015-09-30
qrcode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今年年初,国家已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马铃薯已成功脱离蔬菜行列,“晋升”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将来会有更多以马铃薯为原料加工的主食类产品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着实令人期待。但毕竟是新兴的主粮作物,其生产加工的步伐还在不断探索前进中,除了惊喜,也必然存在需要改进攻克一些技术加工上的难关。若想让“亦菜亦粮”的马铃薯更加凸显主粮价值,关键要在产业化上做文章,用产业化手段推进马铃薯主粮化。许多马铃薯产量大的省市,主粮化战略的实施都为各地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马铃薯主粮化工业发展现状

马铃薯目前加工主要包括鲜薯食用型、淀粉加工型、油炸食品加工型、特色型和全粉加工型等品种类型。但主粮化品类加工优势并不明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中国第三大马铃薯产业大市榆林为例,目前榆林马铃薯主粮化发展的困境是:第一,农民科技素质不高制约马铃薯产业提档升级;第二,良种繁育滞后难以满足主粮化需求;第三,价格周期波动影响薯农种植积极性;第四,贮藏加工能力不足成为马铃薯主粮化发展的短板。
  
专家分析道,由于榆林农业劳动力科技素质不高,离“职业农民”仍有较大差距,制约了马铃薯产业进一步提档升级。同时,国家推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充分考虑了马铃薯高产、全粉营养性、易贮藏等特点。但目前,榆林马铃薯生产绝大多数是鲜薯食用品种,难以满足主粮化生产和加工需求。

专家称,马铃薯价格周期波动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外省大面积种植的冲击,另一方面是自身品质的退化,存在病虫害增多、形状不好、卖相不佳等问题。由于马铃薯具有鲜食性特点,本地缺乏现代化贮藏设施,榆林大量鲜薯上市时间集中,加之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旺季滞销、淡季断货”的局面时有发生,储销压力大,价格上不去,丰产不增收。

据了解,榆林马铃薯贮藏体系不健全,鲜薯贮藏大部分以农户自贮为主,这种贮藏方法分散、规模小、设施简陋、贮藏量小、技术水平低,贮藏损失率高。同时,虽然近年来榆林马铃薯加工企业有所发展,但是小而分散,加工能力不足,处于初加工层次,主要以淀粉加工、粉条加工为主,几乎没有从事马铃薯精淀粉、全粉、冷冻制品、油炸薯片、膨化食品等方便食品的加工企业,缺乏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制约了马铃薯主粮化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目前国家各地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普遍不足。
  
马铃薯主粮化优势明显

专家表示,目前的中国,马铃薯业将迎来一个迅速发展的新时期,马铃薯业将成为我国现代农业水平提升的见证。小小土豆,迎来了新的机遇。主粮化,致力要把更多的马铃薯加工制作成新的食物,装进“粮袋子”。    

马铃薯是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去年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5570千公顷,鲜薯产量9500多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的1/4左右,已成为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马铃薯主粮化,是粮食结构调整的内生性要求。  
  
粮食供求紧平衡,迫切需要从粮食结构调整中找到新的支撑点。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连年丰收,但粮食总供求依然处于紧平衡状态。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粮食消费需求仍将是刚性增长的趋势。预计到2020年粮食需求增量在5000万吨以上。向外看,去年我国粮食进口突破1亿吨(大豆约7000万吨,谷物约2000万吨),进口趋势仍呈增长态势。向内看,我国水稻、玉米和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受耕地面积、种植效益和增产潜力的影响,新的增产空间有限。

加快马铃薯生产发展,可以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小麦、水稻相比,马铃薯耐寒、耐旱、耐瘠薄,我国从南到北、从高海拔到低海拔、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有种植,特别是南方地区开发冬闲田发展马铃薯空间大。目前我国马铃薯单产只有1吨多一点,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0%,不到发达国家水平的1/3,增产潜力较大。

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能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广存表示,在年降水量350毫米左右的干旱半干旱区,谷物类作物生长发育困难,而马铃薯不仅能正常生长,还能减少水土流失。试验表明,在年降水量500毫米的华北地下水超采区,马铃薯亩产仍可达到1.8吨。
 
马铃薯主粮化关键是主食化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指出,马铃薯主食化是指将马铃薯加工成适合中国人消费习惯、在日常饮食里能够占有重要比重的主食产品,作为水稻、玉米和小麦三大主粮的重要补充。马铃薯是非常适宜主食化的粮食作物,它营养全面均衡,富含多种维生素、膳食纤维、钾盐和多酚类,营养价值高。

主食化,有研发支撑。以马铃薯品种选育为例,中国农业科学院已经绘制完成马铃薯基因组精细图谱,为实现马铃薯分子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我国已建立国家级马铃薯种质资源库,保存近2000份种质资源,为选育主食加工专用品种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
  
主食化,有消费导向培育。今年6月1日,马铃薯全粉占比30%的第一代马铃薯馒头在北京成功上市,目前已在北京200多家超市销售,标志着马铃薯主食产品正式成为居民餐桌上的一员。目前我国又成功开发出第二代马铃薯主食产品,将马铃薯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产品的马铃薯全粉占比,由40%、35%、15%,分别提升至70%、45%、55%,还研发出胡辣汤、油条等系列马铃薯主食新产品。  

李广存表示,为满足工业化生产、连锁餐饮及大型食堂、普通家庭等3个不同层面的需求,我国已开发出一体化仿生擀面机、一步成型米粉机等马铃薯主食加工专用设备,为马铃薯主食产品更多进入城乡居民家庭创造了机会和条件。    
  
马铃薯现状需攻克些许难关

展望马铃薯主粮化的未来,农业部食物与营养研究所研究员王小虎表示,通过分析测算,到2025年,我国马铃薯产量新增加520亿斤(折粮),平均亩产达到1500公斤,比目前提高350公斤,亩均效益增加300元以上,农民马铃薯种植纯收入增加450亿元,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但要顺利地把马铃薯装进‘粮袋子’,实现马铃薯主粮化,需要直面目前存在的困难。
 
1.品种依然缺乏
 
目前我国的马铃薯品种只有少数几个品种适宜中国特色的主食化开发,并且不同的主食化产品对马铃薯品种的要求不同,制作馒头、面条需要马铃薯全粉延展性高的品种,而制作米粉则不然,因此培育出更多不同生态类型的、适宜不同主食化产品加工的品种是关键。
 
2.种植收益不够稳定。
 
近几年马铃薯价格波动严重,2011年~2013年马铃薯价格从最低位经过稳定期到达高位期,2014年多数产区马铃薯价格又进入了低迷期,目前各马铃薯产区的价格又开始上扬。因此,稳定马铃薯种植收益和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十分关键。   
 
3.加工成本偏高
 
王小虎讲,以马铃薯全粉为例,马铃薯要加工成全粉需要经过清洗、去皮、挑选、切片、漂洗、预煮、冷却、蒸煮、捣泥、脱水干燥等多个工序,增加了马铃薯全粉的生产成本,目前马铃薯全粉的价格在10000元/吨左右,是面粉的3—4倍,以全粉为原料的产品成本偏高是马铃薯主粮化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
 
少了一个产业困难,就多了一份产业优势。余欣荣表示,马铃薯主粮化,必须遵循“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的理念。要选育一批主食加工专用品种,建设一批优质原料生产基地,研发一批主食产品及加工工艺,扶持一批主食加工龙头企业。实现品种专用化、种植区域化、生产机械化、经营产业化、产品主食化,形成马铃薯与谷物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目前,农业部正在抓紧编制《全国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规划》,将适时发布。

 

收藏 打印
邮件分享

0/1200

0/1200

相关文章推荐换一换

    热搜产品

    产品名称:
    公司名称:
    产品简介:
    链接地址:
    订阅 评论

    订阅 

    订阅Email: *
    姓名:
    手机号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