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站 
搜索
看资讯 查产品 查展会

大豆黑痘病qrcode

分类:

病害

应用作物:

豆类作物----  大豆

相关介绍发布评论

图片 0/1200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茎和荚,幼嫩的叶片尤易被害。叶片染病 叶上病斑圆形,直径1mm左右,常分布于叶脉两侧,初呈灰白色,后变黑褐色,最终病叶两边向上反卷,变黑干枯。茎和叶柄染病 病斑大小不等,小的椭圆形,大的病斑融合长达2cm,黑褐色,肥厚隆起,疮痂状,上生不明显的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

病原 Sphace10ma glycines Kurata et Kuribayashi 称大豆痂圆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单生或联生于角质层下的拟薄壁组织的基质上,枕形,上密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初无色,后变褐色,很短不分枝,顶端钝形或略尖,无隔或具一个隔膜,大小8-16×4-5(μm),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形或椭圆形,无色或褐色,单胞,内含1-2个油球,大小5-14×2-5(μm)。有性态为Elsinoe glycines Jenkins 称大豆痂囊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菌源。病斑上的分生孢子一般可存活200-250天,但若脱离病斑11-14便失去萌发力。土壤缺肥尤其缺钾肥影响大豆正常生长,发病重。过度密植或株间通风不良,多雨湿度大时发病重。6月份开始发病,8月进入发病盛期。重病田大豆上部病叶大量枯死,茎和荚上病斑累累十分醒目。


防治方法
(1)选种抗病品种。精选无病种子,进行种子消毒。(2)与禾本科作物进行三年以上轮作。(3)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秋翻土地将病株残体深埋。(4)增施底肥,采用大豆配方施肥技术,注意氮、磷、钾的合理搭配,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推荐产品

关注热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