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站 
搜索
看资讯 查产品 查展会

桑褐斑病qrcode

分类:

病害

应用作物:

原料作物----  

相关介绍发布评论

图片 0/1200

症状 又称烂叶病、烂斑病、焦斑病。广布全国各植桑区。主要为害桑叶。发病初期在叶片正反两面可见芝麻粒大小的暗色水浸状病斑,后扩大为近圆形、暗褐色斑,病斑继续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暗褐,中部色淡,直径约2—10mm,病斑正、背两面均生淡红色粉质块,粉质块内有许多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盘,后期变为黑褐色残留在病斑上。病斑周围叶色稍褪绿变黄。干燥时病斑中部常开裂,多融合成大病斑,后叶片焦枯或烂叶,叶片枯黄脱落。晚秋叶上病斑周围具有紫褐色晕圈,叶脉也呈紫褐色。新梢、叶柄染病,病斑呈暗褐色,梭形,略凹陷。

病原 Septogloeum mori Briosi et Cavara称桑粘隔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斑上的粉质块,是该菌;的分生孢子盘,初埋生在叶表皮下,成熟后外露。孢子盘大小60—150um。分生孢子梗丛生在孢子盘表面,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圆筒形,大小5—15×2.5—3(um),其上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棍棒状至圆筒形,两端圆,顶部稍细,成熟时具隔膜3一5个,隔膜处不缢缩,大小30—50×3—4(u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厚垣孢子形成的分生孢子或遗落地表未腐烂的病叶上的分生孢子盘越冬。翌春厚垣孢

子或越冬分生孢子盘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到桑叶上,从气孔侵入,经10天左右的潜育即发病。此外夏伐后如新梢先端染病,病菌也可以菌丝体在梢部病疤上越冬,也是翌年初侵染源。发病后再经4—5天,病斑上又能产生粉质块——分生孢子盘,12形成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辽宁日均温22℃,相对湿度87%以上潜育期8天,一个生长季节可进行多次再侵染,短期内即可流行成灾。低温高湿利于病菌繁殖,雨水多或阴雨连绵的年份或地势低、排水不良易发病。叶面光滑,叶肉厚,叶面不易积水、透光好的品种发病轻。白条桑、朝鲜秋雨、黄鲁桑、火桑、小官桑、红皮大种、望海桑等抗病性差,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桐乡青、湖桑7号、湖桑32号、湖桑197、荷叶白、油桑、伦教40号、团头荷叶白、桐乡青等抗病品种。(2)晚秋落叶后及时清除病叶深埋或沤制堆肥,提倡施用酵囊菌沤制堆肥和桑树专用肥增强抗病力。有条件地区桑园冬耕,翻埋病叶;雨后注意桑园的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减少发病条件。(3)发现20%一30%叶片上有2—3个芝麻粒大小斑点时,马上喷洒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900倍液或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隔10—15天1次,防治2—3次。(4)发病严重的桑园,秋蚕结束后,喷洒0.6%一0.7%的波尔多液或在春季桑树发芽前全面喷洒波美4°一5°石灰硫磺合剂1—2次,对杀灭枝干上的病菌有效。

   

推荐产品

关注热榜

评论